|
大鼠脑干面口部运动神经元与5 |
|
李云庆 王智明 施际武 (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梁琚脑研究中心,西安 710032)
摘 要 为了观察5-羟色胺(5-HT)样、P物质(SP)样、亮氨酸-脑啡肽(L-ENK)样、γ-氨基丁酸(GABA)样和甘氨酸(Gly)样阳性终末与脑干面口部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间的突触联系,用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技术,在电镜下对5-HT样、SP样、L-ENK样、GABA样和Gly样阳性终末与HRP逆标面口部运动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进行了观察。5-HT样、SP样、L-ENK样、GABA样和Gly样阳性终末在脑干面口部运动核内呈均匀分布,没有区域特异性。将HRP注入面口部肌肉或相应的周围神经后,HRP逆标神经元见于脑干运动核不同部位内支配相应肌肉的运动神经元。5-HT样、SP样和L-ENK样阳性终末主要与HRP逆标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形成非对称性的轴-树突触;GABA样和Gly样阳性终末则主要与HRP逆标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形成对称性的轴-树突触;偶见上述阳性轴突终末与HRP逆标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形成轴-体突触。结果提示:主要来自脑干运动前神经元的5-HT样、SP样和L-ENK样阳性终末及GABA样和Gly样阳性终末可能分别对脑干运动神经元发挥兴奋性或抑制性调控作用。 关键词 脑干面口部运动核 5-羟色胺 P物质 亮氨酸-脑啡肽 γ-氨基丁酸 甘氨酸 突触联系 大鼠
近年来的机能学和形态学研究结果都证实,大脑运动皮质发出的皮质脑干束先终止于脑干运动前神经元(premotor neuron),脑干运动前神经元再投射至脑干面口部运动核,对其内的运动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1~3]。脑干运动前神经元是运动调控系统的中间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臂旁核簇、三叉上核、中缝核簇和脑干网状结构[4~6],部分向脑干的三叉神经运动核(Vm)、面神经核(Ⅶ)和舌下神经核(Ⅹ Ⅱ)投射的运动前神经元含5-羟色胺(5-HT)、P物质(SP)、脑啡肽(ENK)、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7~11]。Vm、Ⅶ和Ⅹ Ⅱ内的运动神经元支配咀嚼肌、表情肌、舌肌等,与咀嚼、表情、吞咽、发音等复杂的精细活动有关,这些核团内均有密集的5-HT样、SP样、ENK样、GABA样和Gly样阳性终末,5-HT和SP及GABA和Gly分别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元具有兴奋性及抑制性效应[12~15]。但大鼠运动前神经元的5-HT样、SP样、ENK样、GABA样和Gly样阳性终末与面口部运动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用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技术对5-HT样、SP样、L-ENK样、GABA样和Gly样阳性终末与面口部运动核内支配不同面口部肌的运动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进行了观察。
材料和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00~250g,分成3组,每组10只。戊巴比妥钠经腹腔麻醉(40mg/kg)后,将8~10μl的3%HRP水溶液用10μl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第1组大鼠的一侧咬肌(4只)、咬肌神经(2只)或二腹肌前腹(4只),第2组大鼠的一侧口周围肌(3只)、二腹肌后腹(3只)或出茎乳孔后的面神经干(4只),第3组大鼠的舌内肌(4只)、颏舌肌(3只)或茎突舌肌(3只)。注射完毕后,用蜡膜将肌肉或神经与周围组织隔离。动物存活3d后,用戊巴比妥钠深麻、开胸,经心脏插管至升主动脉,先以100ml的0.9%盐水冲洗血液,再用含4%多聚甲醛和0.05%戊二醛的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3)灌注固定1h以上,灌注完毕立即取脑,将脑干切下并置入上述新鲜固定液中后固定6h(4℃),再移入30%蔗糖中过夜(4℃)。振动切片机横切脑干,片厚50μm,切片隔5张取1张,分6套收集。全部动物的第1~5套切片先用钨酸钠作稳定剂的TMB呈色方法显示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内的HRP逆标神经元,并用硫酸镍胺加强HRP的反应产物;再用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显示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内的5-HT样、SP样、L-ENK样、GABA样和Gly样阳性终末,具体步骤如下:5套切片分别入兔抗5-HT血清(1∶3 000,INC)、兔抗SP血清(1∶3 000,INC)、兔抗L-ENK血清(1∶3 000),INC)、兔抗GABA血清(1∶1 000,Chemicon)或兔抗Gly血清(1∶1 000,Chemicon)孵育24h,次入Biotin标记的羊抗兔IgG(1∶100,Vector)孵[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面口部炎症刺激增强CGRP mRNA PPTAmRNA及NOS在大鼠三叉神经节中的表达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免疫应答中小鼠脾GAP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