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源性惊厥点燃诱导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增加 |
|
于恩华 陈运才 许鹿希 (北京医科大学解剖学系,北京 100083)
摘 要 为探讨一氧化氮(NO)在听源性惊厥点燃中的可能作用,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和Fos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惊厥和点燃后听觉核团和前脑结构内NOS-Fos双重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及差异。结果显示:一次惊厥后,下丘内双重阳性神经元较多,近70%~80%的NOS阳性神经元呈Fos阳性,其他听觉核团和前脑结构内仅见少量NOS-Fos双重阳性神经元。点燃后,听觉核团和前脑结构内NOS-Fos双重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加,而且嗅周皮质第Ⅱ层浅部多数NOS弱阳性神经元呈Fos阳性,第Ⅲ层出现大量NOS-Fos双重阳性神经元。上述结果表明,听源性惊厥点燃诱导NOS表达增加,NO可能参与提高神经元的易感性。 关键词 一氧化氮 既早基因 听觉核团 前脑结构 点燃 大鼠
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新型的神经信息物质在惊厥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1~3]。在以往的实验中,我们研究了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惊厥和点燃后听觉核团、前脑结构内NO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及差异,并且观察到听源性惊厥诱导的c-fos表达可以反映听觉核团和前脑结构内神经元的异常活动,点燃可以导致前脑结构特别是海马结构参与到惊厥活动中[4,5]。NO在听源性惊厥点燃中的作用如何,NO与惊厥诱导的c-fos表达之间的关系如何,都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用组织化学方法显示NOS阳性神经元,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c-fos的表达产物Fos蛋白,观察了听源性惊厥点燃后听觉核团和前脑结构内NOS-Fos双重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及差异,以期为阐明NO在惊厥活动中的作用提供形态学证据。
材料和方法
实验动物包括听源性惊厥组(AS,n=5)和听源性惊厥点燃组(KAS,n=5)。动物的选择和点燃模型的建立参考我们以往的工作[4,5]。即,AS为接受1次铃声刺激(106dB,60s)呈4~5级惊厥表现的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P77PMC),KAS为接受35次铃声刺激(1次/d,5d/周)后的P77PMC大鼠。 最后一次惊厥后1h,动物经戊巴比妥钠(40mg/kg)腹腔麻醉,左心室主动脉插管后,用含4%多聚甲醛的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B,4℃,pH7.4)灌注固定。脑组织块置于灌注用固定液中后固定2~4h(4℃),20%~30%蔗糖(4℃,pH7.4)中浸泡8~12h。恒冷箱连续冠状切片,片厚30μm。蜗神经核每隔2张取2张,下丘(含外侧丘系背核)、内侧膝状体、海马结构(含皮质)每隔4张取2张。相邻切片分为两套,一套用于对照实验和Nissl染色;一套用于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染色显示NOS-Fos双重阳性神经元。两组动物的对应切片裱贴在同一载玻片上。用于显示双重阳性神经元的切片,先按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显示NOS阳性神经元,然后按Fos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Fos阳性神经元,具体步骤及所用试剂参考文献[6]和我们以往的工作[4,5]。 显微镜明视野下观察听觉核团和前脑结构内的NOS-Fos双重阳性神经元,并对下丘内的双重阳性神经元进行定量比较。根据Disector原理[7],借助10×10方格测试系统,计数下丘背、外侧部单位面积内的阳性神经元数(No/0.01mm2),每例计数12张切片[4]。两组间的比较用t检验(P<0.05)。
结果
1. AS、KAS大鼠听觉核团内的NOS-Fos双重阳性神经元 P77PMC大鼠1次惊厥后,除蜗神经核内很难观察到NOS-Fos双重阳性神经元外,外侧丘系背核、下丘、内侧膝状体内均可观察到双重阳性神经元。具体结果如下: 外侧丘系背核内有大量Fos强阳性神经元,以及少量NOS强、中度阳性神经元,NOS阳性神经元主要集中在核团的内侧部和下部,部分呈Fos阳性。下丘内有大量Fos阳性和NOS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背、外侧部。Fos阳性神经元远多于NOS阳性神经元,但NOS阳性神经元多数呈Fos阳性(图A,B)。内侧膝状体背侧核内的NOS阳性神经元多呈Fos弱阳性。腹侧核内很难观察到双重阳性神经元,但腹侧核腹内侧缘处的NOS阳性神经元多呈Fos阳性。
图A AS大鼠下丘和外侧丘系背核(DNLL)内NOS、F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模式。DN、EN、CN分别为下丘背、外、中央核。标尺示400μm 图B AS大鼠下[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三叉初级感觉神经元的选择性标记 植物凝集素法光镜 电镜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面口部炎症刺激增强CGRP mRNA PPTAmRNA及NOS在大鼠三叉神经节中的表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