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鼠腓浅神经传入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投射 FRAP法 |
|
丁继固 任立恩 陈小武 蔡丽霞 胡松林 (咸宁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咸宁 437100)
摘 要 为了解大鼠腓浅神经传入纤维在脊髓胶状质(SG)的投射定位,按照跨神经节溃变原理,用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FRAP)法和显微测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大鼠腓浅神经向SG的纵向投射主要为L2~6,L2~6各节段SG水平切面“眉毛状反应带”弧形长均值分别为0.795、0.849、0.913、0.921、0.852mm;而腓浅神经向L2~6各节段SG水平切面投射均值分别为0.447~0.533、0.384~0.561、0.351~0.598、0.338~0.611、0.383~0.561mm的范围。结果表明,腓浅神经反应带占据SG中间区域。 关键词 腓浅神经 跨神经节溃变 胶状质 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法 大鼠
有关周围神经传入纤维向SG投射的研究,国内外不少学者曾有报道,如Knyihar和Csillik[1]曾切断大鼠左侧坐骨神经,4d内导致L4~S1节段SG内FRAP反应完全消失(水平方向的定位未作描述)。邱树华[2]用血管钳挫伤左侧坐骨神经,结果于L3~S1节段左侧SG中间内侧2/3部位的FRAP活性消失。朱培纯[3]、胡松林[4]等均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对其局部定位均未作测量,本研究试图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腓浅神经传入纤维在SG的定位进行显微测量研究,为针刺镇痛及内脏牵涉痛原理提供较为准确的形态学依据。
材料和方法
用健康Wistar大鼠20只,雌雄不拘,体重180~250g,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300mg/kg),然后在腓骨颈处切断腓浅神经(切断左侧5只,切断右侧5只,双侧切断10只)。非手术侧作为本实验的对照侧。依据跨神经节溃变时间[5],术后存活7~12d,活体断头迅速暴露腰骶部脊髓,按神经根确定各节段并做标记。取出L1~S1脊髓,放在-15℃冰台上数分钟,按标记再分段,将各段分别置于-15℃恒冷切片机上做20~25μm的连续横切,每个节段又按上、中、下3部分贴片,将切片迅速吹干,固定于甲醛钙液内10min,按FRAP法[6],以β-苷油磷酸为底物(pH 4.7),硝酸铅为捕获剂加入0.02mmol/L氟化钠,以抑制胶状质以外其他部位溶酶体内的酸性磷酸酶(AcP),在37℃恒温下孵育4~6h,经硫化铵处理,以显示胶状质内溶酶体外的FRAP。 经上述处理后,再将显色的切片置于(10×10)光镜下,用物镜测微尺(0.01mm)标定好目镜测微尺(每1刻度为0.0134mm),设胶状质的内侧端为“0”值,对各显色切片中双侧SG内FRAP活性的水平向“眉毛状反应带”长及其消失区进行观察测量,将所测值进行统计学处理,以确立腓浅神经传入纤维在SG的投射模式。
结果
非手术对照侧与手术侧L1下段、S1上段FRAP活性均呈黑色“眉毛状反应带”,未见消失区(图1);切断腓浅神经实验侧,L2~6节段SG中间带呈现宽窄不等的FRAP活性消失区(图2~6)。L2~6各节段SG“眉毛状反应带”长及消失区测值亦不同,反应带L2为0.795mm,消失区在0.447~0.533mm范围(但上部5例、中部9例、下部17例);L3为0.849mm,消失区在0.304~0.561mm范围;L4为0.913mm,消失区在0.351~0.598mm范围;L5为0.921mm,消失区在0.338~0.611mm范围;L6为0.852mm,消失区在0.383~0.561mm范围(但中部仅15例、下部9例),各节段上、中、下3部分测值见附表。
附表 大鼠腓浅神经切断侧脊髓胶状质FRAP活性消失区测微匀值(mm) N:20 Table The micromeasurement s mean value of the FRAP activity disappearea area in SG of the spinal cord on the rat s 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 cut side
L2 ΣX L3 ΣX L4 ΣX 上 upper 中 medial 下 lower 上 upper[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在发育过程中小鼠脑N 下一个医学论文: 神经营养素在小鼠脾的定位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