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多塞平不良反应与中医证候

、淡、体积较大 白滑 迟、沉细、虚 +
实热 强壮 老、红、体积较小 黄 数、浮、实 -


  中医证候不明确者不列为观察对象, 中医证候明确者, 虚寒证278例, 实热证90例。
1.3 多塞平的用法、 用量和疗程
  多塞平片剂, 每片25 mg, 口服。 剂量因病情而异, 每月25~150 mg, 疗程2 d~12个月, 平均2.6月。
1.4 分组
  根据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原则[2], 将病人分为虚寒证与虚热证组(见表2)。

表2 按中医证候分组情况


组别 性别 年龄
(岁)
病情严重程度 剂量(mg/d)
男 女 轻∶中∶重 25 50~100 150
虚寒证 116
162
30.6 0∶261∶17 96 170
12
实热证 37 53 30.9 0∶84∶6 32 54 4


2 结 果

  多塞平不良反应的分布与中医证候的关系见表3。

表3 多塞平不良反应在虚寒证组和实热证组的分布


组别 思睡和乏力 抗胆碱不良反应
口干 便秘 尿潴留 视力模糊 肠麻痹
虚寒证 182
5
2
0 1 0
实热证 4 48 13 7 5 3


  其中, 思睡和乏力两种不良反应的出现和消退基本一致, 故并列为一项, 发生率为虚寒证组182/278(65.5%), 显著高于实热证组4/90(4.4%), P<0.01。 抗胆碱能不良反应以口干最常见, 口干指无口干者出现口干, 或原有口干明显加重, 抗胆碱不良反应发生率实热证组76/90(84.4%), 显著高于虚寒证组8/278(2.9%), P<0.01。 其它不良反应有: 肌肉震颤2例, 头痛、 低热和诱发室上速各1例。 局部不良反应表现为口舌麻木感, 虚寒证组73/96(76.0%), 实热证组21/32(76.6%),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肠麻痹为严重不良反应, 3例中治愈2例, 另1例为男性57岁, 因焦虑自服多塞平50 mg, qn×2 d。 第2天晚服药后不久即发生麻痹性肠梗阻, 因伴心悸和呼吸困难, 当地医院误诊为“心衰”, 治疗无好转, 转入我院时已发生循环衰竭, 抢救无效死亡。
  思睡和乏力通常3~5 d内达高峰, 此后减轻, 2~3周消失。 抗胆碱不良反应通常在1周左右达高峰, 此后减轻, 3周后进一步减轻, 但不消失。

3 讨 论

  多塞平能阻断M受体, 有较弱的抗胆碱作用[3], 因而, 相当于具有中药温热药的特征。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性有关, 多塞平具有的中药药性特征, 决定了其在不同中医证候人群中有不同反应。 本文结果显示, 多塞平的不良反应与中医证候有关。 在两种不同中医证候人群中, 多塞平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不同。 虚寒证组以思睡和乏力为主, 反应强度较轻, 不停药可耐受且渐消失; 实热证组以抗胆碱不良反应为主, 反应强度较轻, 继续用药可逐渐减轻但不消失。
  了解多塞平不良反应与中医证候关系的临床意义在于: ① 对多塞平不良反应的认识更加深化和全面, 有助于合理用药。 中医证候是机体机能状态的一种整体表现, 不同证候对同一药物有不同的反应, 虚寒证对多塞平的不良反应轻, 故适用多塞平治疗。 ② 提高用药安全性: 实热证对多塞平的不良反应较重, 3例肠麻痹严重不良反应, 均见于实热证组, 故实热证不适用多塞平治疗。 ③ 提高对不良反应的预测性: 多塞平不良反应在虚寒证和实热证人群中的表现不同, 因而, 依据中医证候, 可以对其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预测。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多塞平治疗顽固性中枢性呃逆30例疗效观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