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使用甘露醇 |
|
刘云海 王喜芬
关键词 甘露醇 合理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
甘露醇(Mannitol, Osmifrol, C6H1406)为单糖, 无毒, 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体内不被代谢, 可将组织中水分吸回到血浆, 产生组织脱水, 使脑循环阻力降低, 氧供应增加。 设备自40年代用于脱水利尿以来, 至今仍作为首选药物。 临床除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防止脑疝及降低眼内压外, 还可作为渗透性利尿药, 用于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鉴别肾前性因素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 作为辅助药治疗肾病综合征、 肝硬化腹水; 巴比妥类、 水杨酸盐类及锂、 溴化物中毒时可促进排泄, 防止肾毒性; 因口服不吸收, 可作为泻下剂等。 还广泛地用于测量肾小球滤过速度。 但近年来, 甘露醇不良反应日益多见, 有些很严重, 特别是肾功能损害甚至导致死亡的例子时有发生[1~8]。 究其原因, 除部分因药物及病人的因素外, 相当多数是人为因素即不合理用药造成的。 现从5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病例选择
甘露醇虽然无毒, 但选用时必须掌握好适应证。 体内甘露醇经肾小球滤过, 不被肾小管重吸收, 大剂量使用可引起肾小管损伤及血尿, 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更易发生。 故对年龄较大, 脑出血量不多, 脑水肿不明显者尽量不用甘露醇。 老年人应用本品出现肾损害随年龄增长发生机会增多。 有肾功能损害或潜在性肾病者应避免或减量使用。 对大面积烧伤、 严重创伤、 外科手术时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及血容量减少而出现少尿、 无尿者, 应及时应用甘露醇预防急性肾衰, 即在3~5 min内静脉注射本品20% 50 ml。 如3 h内尿量增加不到40~60 ml.h-1, 应停用甘露醇, 按急性肾衰处理: 如尿量增加明显, 则宜继续给药, 并调整用量, 使尿量达100 ml.h-1, 防止肾衰发生。 对肾前性少尿和肾性少尿病人使用甘露醇, 可按0.2 g.kg-1(小儿按6 g/m2), 以20%浓度3~5 min内静脉滴注, 如2~3 h后尿量仍<30~50 ml, 可再试用1次, 如仍无反应, 则该病人不宜使用甘露露。 凡有下列症状者应禁用: ① 颅内活动性出血: 因扩容可加重出血(颅内手术时除外); ② 急性肺水肿或严重肺瘀血; ③ 确诊为急性肾小球坏死的无尿患者, 因甘露醇积聚引起血容量增多, 加重心脏负担; ④ 充血性心衰、 代谢性水肿、 中枢神经器质性病变、 严重失水者; ⑤ 孕妇: 甘露醇虽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血眼屏障, 但可透过胎盘屏障, 引起胎儿水肿。 下列情况应慎用: ① 明显心肺功能损害; ② 高钾血症或低钠血症; ③ 低血容量者因利尿而加重病情。
2 剂量与疗程
甘露醇用于治疗脑水肿和青光眼, 用20%甘露醇按1.5~2.0 g.kg-1, 儿童按30~60 g/m2, 快速滴注(5~10 ml.min-1), 可使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从而使组织脱水, 颅内压降低。 一般用药20 min后即显效, 2~3 h后可使颅内压降低43%~66%, 作用可持续6 h, 无反跳回升现象[9]; 同时可清除脑水肿后产生的大量自由基, 减少氧自由基对神经元的损害。 但若剂量过大或滴速过快, 不但不出现利尿作用, 反而可使血浆渗透浓度升高(可高达>380 mmol.L-1), 引起渗透性肾病。 甘露醇引起肾小管液渗透压上升过高, 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病理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 空泡形成, 尿量少, 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常见于老年肾血流量减少及低钠、 脱水患者。 大剂量长期使用甘露醇极易导致肾损害。 李莉[4]对国内17年间使用甘露醇不良反应文献用计量学方法分析, 620例中有急性肾功能损害(40.97%)、 急性肾功能衰竭(24.03%)、 血尿(12.26%)等十余种类型。 2例肾衰竭死亡病例[8], 均在给甘露醇3 d后引起(每次20% 250 ml, 每天4次)。 可见, 剂量过大、 疗程过长, 是引起甘露醇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临床使用甘露醇应严格遵循剂量不宜过大, 时间不宜过长, 每次不超过50 g, 疗程以3~5 d为宜的原则。 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的用药次数影响药效。 有人[10]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观察冻伤脑水肿患者使用甘露醇的动态变化。 按0.33 g.kg-1间隔4 h给药1次, 用药1次后脑组织含水量下降, 5次后反而上升, 使水肿加重。 原因是重复用药破坏[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某综合医院近4年抗感染药物使用动态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警惕药物性心脏骤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