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褐家鼠精母细胞中联会复合体的研究 常染色体联会复合体的发育和偶线期节的研究

le, ZN)的研究,最初Moens〔2〕在麝香百合小孢子母细胞的连续切片中首次观察到,偶线期未配对的轴心及SC侧生组分和中央侧生组分上有节(nodule)状结构。随后Gillies〔3〕、Zickler〔4〕、Radu〔5〕等人相继分别在许多真菌中的联会复合体上发现类似于Moens观察到的节状结构。1975年,Carpenter〔6〕发现雌果蝇的卵母细胞SC上的节与交换在数量和分布方面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从而提出:SCs 上存在的“节”参与了基因交互重组过程,“节”所在位置代表了交换发生的位点,因此,她将这些“节”定名为重组节(Recombination nodule, RN)。后来许多作者〔7~9〕在不同生物的性母细胞连续切片中分别观察到,SC的不同发育阶段其中央组分上存在有两种类型的节状结构,它们从形态和分布位置上不完全相同。第一种出现在偶线期的SCs 上,一般呈球形,数目从晚偶线期至早粗线期达到高峰,在SCs 上分布是随机的,通常称这类节为早重组节(early RNs ),Albini等人〔10〕称之为偶线期节。在粗线期已形成稳定的SCs 之后,出现第二种节,形态一般呈椭圆形或棒形,而这类节的分布是不随机的,人们通常称这类节为晚重组节(late RNs )。继Carpenter工作之后〔6〕,许多作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晚RNs 的功能〔7, 9, 11~13〕:晚RNs 象交叉一样只发生在常染色质区;晚RNs 在SCs 上的数目、分布、位置与交叉的数目、分布、位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推测晚RNs 参与了基因的交换重组过程。然而有关早RNs 的研究较少,在动物方面运用铺展的方法研究早RNs 的情况至今报导的则更少。本文则采用表面铺展SDS处理、硝酸银和磷钨酸(Phosphotungstic acid, PTA)染色电镜技术,对褐家鼠精母细胞中常染色体中SCs 的发育和偶线期的轴心及SCs 上分布的节状结构(称偶线期节〔10〕)进行研究,并对ZNs 的功能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参看文献〔14〕。

2 结果

2.1 常染色体中SCs的发育
2.1.1 细线期 在细线期仅仅看到染色体轴心(axial cores, ACs )结构(图版Ⅰ,2)。具长染色体的轴心往往不连续,这是否是铺展过程中人为造成的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在细线期尽管轴心还未联会,但同源轴心在空间上已靠近,个别同源轴心端部已趋向联合。




1.银染的褐家鼠双线期精母细胞,→示个别SCs侧生组分分开,大多数SCs发生碎片化;
2.银染的褐家鼠细线期精母细胞,示单个轴心

2.1.2 偶线期 一旦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即进入偶线期,根据SC形成的长度可分为早、中、晚偶线期。
  早偶线期:我们将染色体已配对的长度占总长度的1%~25%称作早偶线期(图版Ⅱ,3),常染色体的配对 起始位点有的分布在端部,有的分布在中间部位(远离端部),有些染色体配对起始位点可有多个(图版Ⅱ,3中箭头所示)。而性染色体的首次配对起始区发生在X与Y短臂端粒区,其次配对起始区发生在X与Y长臂的端粒或长臂的中间区〔15〕。
  中偶线期:配对长度占总长度的25%~75%(图版Ⅱ,4),未联会的ACs和SCs侧生组分及中央组分上均有许多球状结节,Albini等人〔10〕称之为偶线期节,以便与粗线期SCs上的重组节相区分。关于偶线期节的内容另做详述。




3.银染的早偶线期精母细胞,大多数未配对,→示配对起始区;4.PTA染色的中线期精母细胞,示未配对的ACs上和SCs上的偶线期节

  晚偶线期:配对长度占总长度的75%~100%(图版Ⅲ,5),大多数常染色体基本配对完全,个别常染色体端部还未完全配对。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卵丘细胞及胞外基质诱发中国仓鼠精子顶
    大鼠精子发生中核基质
    小鼠精原细胞的分离和纯化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