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颡鱼染色体的C |
|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23尾(15♂, 8♀), 购自成都市集贸市场。 1.2方法采用离体肾细胞培养或活体注射秋水仙素法〔1〕, 常规空气干燥法制片。复制带染色体制片及显带步骤参考洪云汉等人〔5〕方法。C-带采用Sumner〔6〕的方法并略作修改, 50℃的5%Ba(OH)2水溶液中处理约30s~60s, 用10% Giemsa染液(用pH6.8的PBS配制)染色30m。银染采用Howell快速银染法〔1〕。荧光染色采用任修海等人〔7〕的方法, 其中500μmol/L色霉素A3(pH7.0 McIlvaine缓冲液配制, 每升缓冲液含柠檬酸3.71g和磷酸氢二钠58.96g)染色30m。每项处理后, 在油镜下观察50个细胞以上, 并对9~25个细胞进行显微摄影, 排出了中复制带核型。
2 结果
2.1 核仁缢痕 对黄颡鱼的染色体进行常规制片后, 先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 之后再进行Giemsa染色。大多数细胞在相差显微镜下,m5长臂上靠近末端1/3处有一段特殊的区域, 该区域在其中一条染色体上呈现明显的“缺口”状态, 在另一条染色体上不太明显。Giemsa染色后,“缺口”处染色较淡, 该处为黄颡鱼次缢痕, 即核仁缢痕。核仁缢痕具有明显的联合现象, 其中一条m5长臂近末端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融和在一起。 2.2 C-带 染色体上结构异染色质处一般不易被碱性溶液抽提掉, 呈C-带阳性。 黄颡鱼只有部分染色体呈C-带阳性(图版Ⅰ, A、D), 可分为: (1) 着丝粒C-带: 其只有部分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呈C-带阳性。(2) 端粒C-带: 大部分染色体的两端或一端呈C-带阳性。(3) 居间C-带: 4对左右的染色体在臂间呈C-带阳性。其中m5的两条染色体的整个长臂上靠近末端2/3的区域都被深染, 是该种鱼所有染色体中染色面积最大、染色最深区域。该区域为深染居间C-带, 和核仁缢痕的位置基本一致。 2.3 Ag-NORs 黄颡鱼具有2个Ag-NORs, 位于m5q的末端, 大小基本相同, 染色区域约占整个长臂的一半(图版Ⅰ, B), 和次缢痕、深染居间C-带位置基本一致。在间期核中, 同一个体银染核仁的数目大多数为2个, 且大小几乎相等, 少数细胞仅有一个深染点。 2.4 荧光染色 该种鱼的染色体荧光染色后, 用B(蓝色激发光)激发时, 发现NORs区呈现明亮的荧光。m5的一条染色体长臂上的NOR比另一个条染色体上的NOR明亮区要大3~4倍(图版Ⅰ, C)。CMA3具有GC碱基特异性, 从而说明黄颡鱼染色体上的NORs至少在GC含量上有差异。分析经CMA3染色的间期核发现, 同一个体大多数细胞具有一大一小的两个明亮点, 少部分细胞只具有一个明亮点。 2.5 复制带 根据实验结果, BrdU处理的最佳时间为18h左右。可粗略地分为三个时期, 从早期到晚期, 带纹由多逐渐减少。早复制染色体每条都具有带纹,清晰而丰富,深染区和浅染区面积比大约为1∶1。中复制染色体上的结构异染色质区浅染, 浅染区为:(1)几乎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区;(2)大部分染色体的末端;(3)sm1、sm2和st1的长臂近着丝粒区, m5的次缢痕区(图版Ⅰ, D)。晚复制染色体上大多数区域深染,只有少数区域浅染。
黄颡鱼的中期分裂相: A.C-带, 箭头示NORs;B.Ag-NORs, 箭头示Ag-NORs;C.CMA3染色, 箭头示NORs;D.中复制带和C-带核型, 上行为中复制带核型, 下行为部分C-带核型, 黑框内示第5号染色体的C-带、Ag-NORs、CMA3染色和中复制带的比较。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蛋鸡品系RAPD变异及其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褐家鼠精母细胞中联会复合体的研究 常染色体联会复合体的发育和偶线期节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