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乱弧菌的质粒研究进展 |
|
~74.8 Md 至少1个 孟加拉 非O1非O139 水 11/51(21.5) 1.7~115 Md 至少1个 泰国 非O1非O139 病人 26/69(38.0) 低分子量 1个或多个 德国 非O1 病人 3/21(14.0) 1.7~5.2 Md 2个或3个 日本 非O1 临床、外环境 8/40(20.0) / /
1 质粒携带率比较
O139菌株出现以后,霍乱弧菌大致可以分为O1群、O139群以及非O1非O139群。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菌株,其质粒携带率也存在较大差别。相当一部分的研究未能检出任何质粒,而在检出质粒的报告中,检出率也高低不齐,见表1。 Cook从1982年孟加拉CVC及第6次大流行CVC、EVC和非产毒性O1菌株中,发现CVC存在21 Md和3 Md两个质粒,El Tor菌株无任何质粒,而非产毒性O1菌株具有0~3个质粒[3]。同一时期,大多数的报告都支持这样的结论。进入90年代以来,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并同时检出相关的质粒,O1群菌株中携带质粒的报告越来越多。 Finch于1982~1985间从肯尼亚O1群EVC抗性株中分离到约100 Md的耐药性质粒,并且证明该质粒不同于坦赞尼亚、尼日利亚、孟加拉分离到的质粒[4]。Huq从51株孟加拉O1群EVC中只发现2株外环境分离株携带质粒[5]。Olukoya 1992年从尼日利亚霍乱暴发中分离的86株EVC(其中79株小川型,7株稻叶型)中共有41株携带一个或多个质粒,大小介于4.5~150 Kb,是目前报道的携带率最高的菌株[6]。 相对而言,非O1群菌株中携带质粒的报告较多。Amaro调查140株非O1 VC的抗药性和质粒介导的抗性转移,从中选出28株抗性菌株有26株携带R质粒。多数菌株带有一个以上质粒,大小介于1.1~74.8 Md,其中大分子量质粒(74 Md左右)与抗性转移有关,并且能够在宿主菌中具有高度的稳定性[7]。Gyobu检测临床和外环境分离的非O1菌株的肠道致病性及质粒DNA,40株中有8株检出质粒DNA,但质粒的存在与肠道致病性并无多大联系[8]。 O139霍乱弧菌出现以来,不断发现耐药株,尤其是四环素抗性菌株,因而对O139菌株中的质粒格外关注。Son从马来西亚外表水分离到4株O139霍乱弧菌,发现均有多种抗生素抗性,且携带2.0 Md的不相容质粒[9]。Yamamoto从173株印度、孟加拉、泰国的临床分离株中,发现6株印度菌株具有多种抗性,进一步分析发现这6株菌株均带有一个200Kb的质粒,属于不相容C组。虽然大多数(94.8%)O139菌株对链霉素、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啶和O/129高度抗性,但四环素敏感株却没有发现质粒[10]。 Nandy比较分离自印度、孟加拉不同地区O139、O1和非O1菌株的性质,发现32株O139菌株中有12株带有一个或多个35.8~2.6 Md的质粒,尽管非O1非O139菌株中有35%能检出质粒,但在O1群菌株没有发现任何质粒。[11] Colombo在追踪1991~1994年安哥拉临床和外环境VCO1时,所有临床分离株均存在高度稳定的毒素盒(toxin cassette)以及大的结合型多种抗性质粒,该质粒属于不相容C组,而外环境分离株则表现为3种不同的遗传图谱:同时存在毒素盒和质粒、只有毒素盒或二者均缺失。[12]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分布与高程的关系 下一个医学论文: 福建3种蜱媒疾病的研究近况与存在问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