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分布与高程的关系 |
|
郑江
摘要:[目的] 探讨血吸虫病分布与高程的关系。[方法] 在云南高原山区中和村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中和村因高程悬殊,可划分为5个气候带,平均气温和≥10℃积温随着高程上升而下降。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和钉螺、感染性螺面积亦随高程上升而下降。[结论] 血吸虫病分布与高程密切相关。在同一地区、同一水系,可以高程来预测血吸虫病的流行与否及流行程度;但在不同地区,则不能以一地血吸虫病流行区高程来预测另一地区的流行状况。 关键词:高程;大山区;血吸虫病;地理医学 中图分类号:R 53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05(2000)03-0017-02
1 试区概况
云南省巍山县属高原山区,位于北纬24°56′~26°32′,东经99°55′~100°25′。试区为中和村,位于大度玛山(最高海拔2582m)的北坡及林保山(最高海拔2474m)南坡的峡谷中,有两条自南向北的溪流,将位于水流两测山坡上的8个自然村分成3片:东片为打马坎、中和铺、阿尺度3个村;中片为茶克塘;西片为阿查黑、吉利古、石头地和安章伍4个村,总人口2208人,主要为彝族,少数为苗族及汉族。
2 结果
2.1 中和村垂直气候分布 中和村海拔高程悬殊,可划分为寒温、中温、南温带和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在2150m高程处,年均气温为13.35℃,≥10℃积温为3991℃;在2050 m高程处,年均气温为14℃,≥10℃积温为4246℃;在2000 m以下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4~16℃,≥10℃积温为4200~5000℃。气温随着高程的上升而下降。 2.2 高程与钉螺分布 试区钉螺和感染性螺主要分布在2000 m高程以下。试区有钉螺面积22 572 m2,感染性螺面积20 756 m2,分布在2000 m以下分别为214 906 m2和20 389m2,分别占95.2 %和98.23 %。在1800 m高程以上的钉螺和感染性螺面积分别占94.8 %和96.6 %。在2150 m高程,3年中仅1年发现个别钉螺,在此以上未查到钉螺[1]。 中和村和洱源县炼铁村及高落溪钉螺的自然感染率均有随高程上升而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表1)[1,2]。 2.3 血吸虫病感染与高程 表2显示,中和村两条水系的各自然村居民感染率与高程呈显著的负相关[3]。 据洱源县血防办公室提供的资料分析,洱源县高落溪上、中、下游居民和耕牛的血吸虫病感染率均随高程的上升而下降(表3)。
表1 不同高程的钉螺自然感染率(%)
高程(m) 中和村 炼铁村 洱源高落溪 1700~ 3.83 1.01 7.00 1800~ 1.25 0.90 1900~ 1.15 0.91 1.11 2000~ 1.01 0.33 2100~ 1.83 0.15 2200~ 0.15
3 讨论 温度是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钉螺生长发育的必备条件,而温度与高程密切相关。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将下降0.59℃,高程越高,气温越低[4]。巍山县中和村由于高程悬殊,可划分为5个气温带,钉螺分布的最高高程为2150 m,为南温带下部以下,此处年均气温为13.35℃,≥10℃积温为3991℃,3年中仅有1年发现个别钉螺;而在2050 m高程,年平均气温为14℃,≥10℃积温为4246℃,3年中均查到钉螺和感染性螺。一般认为,年均气温≥14℃,1月份平均气温≥0℃为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温度界限[5],但在我国一些血吸虫病流行区中,年均气温低于14℃[6,7],显然这一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聂国祥等(1999)认为只有在最冷月月平均气温≥0℃,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12℃的时间持续6个月以上的地方才有可能孳生钉螺[8]。这一观点注意了钉螺生长发育对温热的需求。郑江等报告我国一些血吸虫病流行区虽年平均气温在14℃以下,但≥10℃积温在4000℃以上,故血吸虫病仍能流行,建议以≥10℃积温4000℃作为划分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温度指标[6],反映了血吸虫和钉螺对温度要求的本质。
表2 中和村不同[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新兴工业开发区环境有机致癌物污染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霍乱弧菌的质粒研究进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