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兴工业开发区环境有机致癌物污染的研究 |
|
.029~1.459 0.774 0.279~0.650 0.465 近工厂点 16 0.150~1.360 0.755 0.140~0.715 0.465 远工厂点 16 0.045~0.851 0.448 0.155~0.579 0.367
2.2 大气降尘接收实验 以自来水作为原水样,测定不同滞留时间相同水样的苯并(a)芘含量和致突变性,结果见表2。水样随着滞留时间的增加(即接收大气污染物量增加)苯并(a)芘含量增加,其微核率也增加(即致突变强度也增加)。 表2 自来水大气降尘自然沉降接收实验结果
水样滞留时间(d) 0 1 3 10 22 苯并(a)芘(μg/L) 0.008 0.010 0.010 0.013 0.014 微核率(MN%) 10.67 11.57 11.69 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
2.3 自来水厂各流程水质 自来水厂各流程水质中苯并(a)芘含量和致突变性,致突变强度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MN%)表示,结果见表3。沉淀池水和出厂水的苯并(a)芘含量和致突变强度均比水源水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4 土壤、水管积灰和树叶的苯并(a)芘含量 在大气环境苯并(a)芘含量较高的水厂附近地区收集土壤表层、水管积灰和枇杷树叶等样本,经测定其苯并(a)芘含量见表4。 表3 水厂各流程水质苯并(a)芘含量及其微核率(MN% )
流程水质 样本数 苯并(a)芘(g/L) 微核率(MN% ) 范围 平均值 范围 平均值 水源水 20 0.007~0.009 0.008 4.44~10.69 7.90 沉淀池水 20 0.008~0.010 0.0095* 6.70~14.83 11.87* 出厂水 20 0.008~0.012 0.0095* 8.21~15.17 10.70*
注:与水源水比较(*P<0.01) 表4 土壤表层、水管积灰和树叶 的苯并(a)芘含量(μg/kg)
样本 样本数 范围 平均值 土壤表层 8 127.8~171.3 153.5 水管积灰 8 23.4~ 60.1 35.5 枇杷树叶 8 57.5~ 92.9 74.1
3 讨论
环境中的致癌性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是煤、燃料油等含碳有机物的热解和不完全燃烧。苯并(a)芘致癌性很强,经常被作为致癌性多环芳烃的代表。我国目前尚无正式的苯并(a)芘环境卫生标准,专家建议大气卫生标准定为0.5μg/100m3[1]。本次研究结果大气的飘尘浓度多数超过国家标准(一次最高容许浓度0.5mg/m3),苯并(a)芘浓度也接近或超过建议标准,比日本东京测定的苯并(a)芘浓度高(室内0.213μg/100m3,室外0.291μg/100m3)[2],说明该开发区大气污染较严重。原因可能是本区工业企业集中,燃煤燃油较多,向大气排放苯并(a)芘较多。这些大气污染物经沉降接收实验证明具有较强的致突变性(表2),可能对人群健康造成危害。本区自来水厂在大气污染较重点(表1),其水源水苯并(a)芘含量没有超标,而沉淀池和出厂水苯并(a)芘含量却增加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0.01μg/L的试行标准(GB5749-85),而广东测定的出厂水苯并(a)芘含量明显降低,其制水工艺可去除苯并(a)芘含量48%[3];但也有报道制水工艺不能降低水样致突变强度[4],而高层水箱水的致突变强度明显增加[5]。土壤表层、水管积灰和树叶的苯并(a)芘含量的增加(表4)可能也是大气污染物沉降的结果。所以,要降低环境致癌物浓度,首先是减少向大气排放有关污染物。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津医精神运动成套测验 JPB 在碘缺乏病已纠正地区的临床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分布与高程的关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