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细胞带 蛋白C1肽链的纯化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
|
然后以27 200×g,4℃离心30 min,上清用逆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多肽检定,用气相氨基酸测序仪(Applied Biosystems, model 492)测序,回收C1肽链。 色谱分离的条件:采用逆相色谱柱Cosmosil C-18, 4.6 mm×250 mm,流动相为0~100%线性梯度的乙腈(内含0.1% 三氟乙酸)。 新鲜红细胞膜血影的制备:全血40 mL,用PBS洗4次,然后溶解于5 mmol/L NaHCO3溶液中,用5 mmol/L NaHCO3洗2次,5 mmol/L NaHCO3含0.15 mol/L NaCl洗1次,调蛋白浓度至1 mg/mL。 温浴实验:取纯化的C1肽链,以0、5、10、30、80 μmol/L的浓度分别加入5个试管,冷冻离心干燥后向其中加入新鲜红细胞膜血影,轻轻混均,在37℃温浴1 h后在4℃以15 000×g离心20 min,上清用逆相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后,有多肽吸收峰的样品进行氨基酸测序。 SDS-PAGE(聚丙烯凝胶电泳):蛋白分析采用laemmli 1970年报告的方法。蛋白质首先用Lowry法进行定量,然后用9%聚丙烯凝胶进行电泳分析。
结果
因为红细胞膜在自然状态下,带Ⅲ蛋白的C末端尾部对胰蛋白酶具有抵抗性。因此,我们选择不同浓度NaOH对细胞膜进行了处理,根据从红细胞膜释放C1肽链的多少最终确定100 mmol/L NaOH为最适浓度(图1)。C1肽链的释放以32 min多肽释放量为标准,后者在不同条件下释放量恒定,每一点为3次实验的平均值。图2显示了红细胞膜带Ⅲ蛋白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所释放多肽的HPLC图谱,多肽分析采用逆相色谱柱(Cosmosil C-18,4.6 mm×250 mm)和0~100%线性梯度的乙腈(内含0.1%三氟乙酸),根据氨基酸测序确定了C1肽链的所在位置,收集C1肽链的样品,再以0.05 mL/min的缓慢流速进行2次HPLC分析,直至获得高纯度的C1多肽样品。
Fig 1 Effect of NaOH treatment on the amount of C1 peptide released into the supernatant 图1 氢氧化钠对红细胞膜C1肽链释放量的影响
Fig 2 HPLC analyses of membrane peptides released into the supernatant following trypsin treatment 图2 氢氧化钠预处理红细胞膜在胰蛋白酶作用下释放至上清中多肽的HPLC图谱
取C1多肽与新鲜红细胞血影进行温浴实验,经离心获得沉淀(红细胞膜)及上清(释放的多肽),沉淀的SDS-PAGE图像显示当C1多肽在5、10 μmol/L时与对照实验(0 μmol/L)无差异,在沉淀及上清中均未见蛋白质带的增加或减少,但当C1多肽浓度达到30 μmol/L时,带Ⅲ蛋白及带4.1蛋白被逐渐分解(图3),我们对温浴的上清进行HPLC分析,结果显示,当C1多肽浓度在5,10 μmol/L时,HPLC图谱为单一的主峰,经氨基酸测序证明该主峰为C1多肽和血型糖蛋白A(GPA)Lys101-Gln131,当C1多肽浓度升至30,80 μmol/L时,HPLC图谱显示了3个主峰,经氨基酸测序证明3个主峰分别为GPA Lys 101-Leu118\,GPA Ser119-Gln131和C1多肽,这说明当C1达到一定浓度后能激活一种特异性的酶,该酶切断了GPA Leu118-Ser119肽键,使单一的GPA Lys101-Gln131被切成两个肽链,而其它肽链没有激活此酶的作用(结果未发表)。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心包积液时右心房与心包腔内压力关系的临床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相关性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