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产品携带溶藻弧菌调查 |
|
林业杰 林勇 林金财 欧剑鸣
摘要:[目的] 了解海水和海产品中溶藻弧菌的携带情况。[方法] 采集不同地点的水样及海产品标本分离溶藻弧菌,并对部分检出菌 进 行致病因子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 海水和海产品中溶藻弧菌的检出率 分 别为13.2%和28.0%,检出的菌株中有3.3%、14.3%和82.9%能分别产生ST、LT肠毒素 和溶血素;该菌对氟哌酸、新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和强力霉素等多种抗菌素敏感,对红 霉素、痢特灵及氨苄青霉素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海水和各类海产品 中溶藻弧菌的携带率很高,该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海产品;溶藻弧菌;检出率;致病因子 中图分类号: R 37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2705(2000)01-0045-02
海产品能携带多种致病性弧菌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溶藻弧菌属专性嗜盐性弧菌 ,主要分布于海域地区,可引起急性腹泻和食物中毒。为了解海水和海产品中的携带情况, 作者于1996年夏秋季在长乐腹泻病监测工作中作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海产品标本系采自长乐城关各农贸市场各种新鲜海产品,每 份15~20 g分装小塑料袋,2 h内送实验室捣碎后装入消毒烧瓶,分别加入15~20 ml碱性蛋 白胨水,置37℃温箱增菌过夜;水样标本采自长乐市不同地点的海水和池塘水,每份采180 ml装入消毒过的盐水瓶,送实验室后分别加入20 ml 10倍浓缩碱性胨水,置37℃温箱培养 过夜。 1.2 分离方法 分别取上述过夜培养物划线接种于TCBS琼脂平板,37℃培养 18~24 h,挑选可疑菌落(黄色)作常规生化鉴定。 1.3 致病因子检测 任意取部分菌株进行ST、LT和溶血素检测。检测方法, ST采用乳鼠灌胃法,LT采用家兔肠段结扎法,溶血素采用绵羊血平板法。 1.4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法(参照 WHO 推荐的K-B法),并用 AT CC25922为质控菌株,培养基用水解酪蛋白琼脂,纸片购自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检验 所,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2.1 海产品检出情况 共检查各种新鲜海产品303份,阳性40份,阳检率为1 3.2%,各种不同海产品的检出结果见表1。 2.2 水样检出情况 共检查 各种水样108份,阳性14份,阳性率为13.0%,其中海水50份,阳性14份,阳性率28%;池 塘水58份均为阴性。 2.3 致病因子检测结果 任取30株菌作ST检测,阳性1株(3.3%);LT检 测14株菌,阳性2株(14.3%);溶血素检测35株菌,阳性29株(82.9%)。 2.4 药敏试验结果 取38株菌对14种常用抗菌药物进行敏感性测定,结果对 氟哌酸、新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及萘啶酸均为高度敏感,而对红霉素、痢特 灵及氨苄青霉素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余药物耐药情况见表2。
表1 各种海产品中溶藻弧菌的检出情况
种类 虾 蟹 鲎 蛏 蛤 螺 牡蛎 小鱼 目鱼 鱿鱼 合计 检查份数 38 39 2 57 63 15 22 36 15 16 303 阳性份数 6 5 0 8 6 1 4 4 3 3 40 阳性率(%) 15.8 12.8 0 14.0 9.5 6.7 18.2 11. 1 20.0 18.8 13.2
表2 38株溶藻弧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试验结果
药物名称 高敏 中敏 低敏或耐药 菌株数 % 菌株数 % 菌株数 % 氟哌酸 38 100 0 0 0 0 庆大霉素 37 97.4 1 2.6 0 0 新霉素 38 100 0 0 0 0 氯霉素 38 100 0 0 0 0 萘啶酸 36 94.7 2 5.3 0 0 强力霉素 36 94.7 2 5.3 0 0 链霉素 32 84.2 6 15.8 0 0 多粘菌素B 30 79.0 8 21.1 0 0 复方新诺明 31 81.6 7 18.4 0 0 四环素 29 76.3 7 18.4 2 5.3 卡那霉素 28 73.7 1[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福建省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结果 下一个医学论文: 福州市从业人员沙门氏菌菌型分布及耐药性调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