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例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同时分离出肺炎双球菌和西宫小球菌 |
|
原灵 李海丹
关键词:脑膜炎病人;脑脊液;肺炎双球菌;西宫小球菌 中图分类号: R 378.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7-2705(2000)01-0003-01
1998年9月作者从一例以发热、 嗜睡为主要症状,诊断为脑膜炎的10岁女童的脑脊液中同时分离出肺炎双球菌及西宫氏小球菌,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标本采自省妇幼保健院儿科患者。 药敏纸片为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生产,批号:9807。血平板、沙保弱平板、牛肉汤、各种生化管及有关培养基均按《卫生防疫细菌检验》配制,并设肺炎双球菌的阳性对照。 1.2 方法 细菌、 霉菌的分离与鉴定系将患者脑脊液离心后,取沉淀液分别直接培养于血平板及沙保弱培养基。血平板置37℃,24 h孵育,沙保弱平板置24℃,48 h孵育。 可疑菌落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及《卫生防疫细菌检验》对生长的菌落进行常规观察及生化特性检测。药敏试验共用20种药敏纸片,采用K-B氏法。
2 结果
2.1 脑脊液涂片 经革兰氏染色与墨汁涂片均未观察到霉菌。 2.2 培养及生化 血平板培养24 h, 生长出2种不同的菌落。第一种菌落数量较少,菌落较小,直径约0.5 mm,圆形、扁平、半透明、光滑湿润、边缘整齐,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菌落培养48 h,呈灰白色,中心塌陷,呈脐窝状,菌落直径约1~1.5 mm。在5%血清肉汤内生长,呈均匀混浊。革兰氏染色镜检呈矛头状,尖端相背,成双排列,为G+双球菌。生化反应:乳糖、麦芽糖、蔗糖、菊糖均(+) ,胆汁溶菌试验(+)。Optochin敏感(抑菌圈为20 mm)。阳性菌对照菌株的生化结果与该菌相同。 第二种菌落,生长数量多,为圆形,微隆起,光滑, 不透明,桔黄色,不溶血,大小约1~1.5 mm,菌落具有粘性,不易混于盐水, 37℃生长,在7.5%NaCl营养琼脂平板、无机氮源琼脂及柠檬酸盐琼脂均不生长。 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呈不规则团块状阳性球菌。生化反应:O-F试验为产碱型,无动力,葡萄糖、乳糖、鼠李糖、木糖、棉子糖、靛基质、MR、VP、枸橼酸钠、甘露醇、山梨醇、尿素、苯丙氨酸、丙二酸钠、七叶苷、精氨酸双水解酶均阴性,麦芽糖、蔗糖、触酶试验、氧化酶、硝酸盐均阳性。 根据以上二种菌落特征及有关生化结果, 第一种病原菌符合肺炎双球菌,第二种菌符合西宫氏小球菌特性。 2.3 霉菌培养 脑脊液直接接种于沙保弱平板, 24℃、48 h孵育,未见霉菌生长,继续培养7天,仍未见霉菌生长。 2.4 药敏结果 肺炎双球菌对庆大霉素、 羧苄青霉素、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阿洛西林、头孢唑啉、头孢三嗪、氯霉素、利福平、乙酰螺旋霉素、呋喃妥因均敏感,对红霉素、氟哌酸中度敏感,而对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均耐药;西宫氏小球菌对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羧苄青霉素、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阿洛西林、头孢唑啉、头孢三嗪、呋喃妥因、氟哌酸均敏感,对红霉素、利福平、新霉素中度敏感,对乙酰螺旋霉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均耐药。
3 讨论与小结
据有关资料报道,临床上从病人脑脊液中检出病原为G+ 球菌约占33.3%,仅次于G- 杆菌;也有过两种菌混合感染报道[1],但从脑脊液中同时检出肺炎双球菌和西宫氏小球菌混合感染所引起的脑膜炎未见报道。可见现在临床上引起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也是多种的。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从本例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同时检出的肺炎双球菌和西宫氏小球菌两种病原菌均对青霉素类药物、头孢类药物、呋喃类药物、氯霉素、庆大霉素敏感,这些药物可作为治疗该患者的敏感药物。
原灵(福建省卫生防疫站,福州 350001) 李海丹(福建省卫生防疫站,福州 350001)
参考文献 [1] 陈水平.医院内感染化脓性脑膜炎42例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9,17(2),137~138.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三类公共场所空气污染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下一个医学论文: HBV感染与血型分布关系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