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KA |
|
A(neurokinin A, NK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速激肽,参与多种功能的调节,被认为是肽类神经递质[1]。有关大鼠消化道NKA发育的研究报道较少,Flatt等观察到胚胎14 d至生后35 d,胃内NKA含量的增加与胃重量的增加呈平行关系[2]。但有关消化道NKA免疫反应(NKA-immunoreactivity, NKA-I)细胞的发生及发育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系统地观察了NKA-I细胞在消化道各段的出现时间、部位和其形态改变以及数量变化等,探讨其发生发育的规律以及与功能的关系,期望为消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新的形态学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用体重250~300 g的Wistar系大鼠,每晚6时雌雄以3∶1比例合笼,次晨8时检查阴栓,以查到阴栓日为妊娠0 d。分别取妊娠13~21 d的胎鼠,生后1、3、5、10、15、20、30、60、90 d的幼鼠及成年鼠(每组8例)的食道中段、胃体部、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中段、回肠末段及横结肠中段行恒冷箱冰冻切片,厚20 μm。 1.2 免疫细胞化学PAP法 按文献[3]进行。其中抗体的工作效价为兔抗NKA 1∶5 000(来源于Peninsula Lab.INC),羊抗兔血清1∶20,PAP复合物1∶200(购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生理室)。 1.3 特异性对照实验 ①吸收实验及替代实验,结果均为阴性。②以成年大鼠空肠标本同时行PAP染色,作阳性对照。
2 结果 2.1 NKA-I细胞的发生及分布 NKA-I细胞最早见于肠道上皮内。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分别见于胚胎14、16、17 d的肠上皮内。在胚胎18 d(十二指肠、空肠)和19 d(回肠)小肠绒毛形成时,于绒毛上皮细胞间可见(图1a、b),肠腺出现时亦随之出现于腺上皮内。生后10~15 d前主要分布于小肠腺上皮,出生20 d后随其数量的增加,在小肠腺及绒毛上皮内均有分布。亦有少数细胞分布于小肠固有膜内。30 d时与成年鼠的相似。但在结肠,出生后细胞主要分布于大肠腺。在胃则于胚胎15 d偶见于胃上皮内,胃底腺形成后则仅分布于胃腺上皮。在食道,至成年始终未见阳性细胞。 2.2 NKA-I细胞的数量及阳性反应强度变化 在小肠,细胞出现时均为孤立地,极少数地,着色浅,阳性很弱,随肠腔继发腔的出现其数量及阳性反应强度增加明显,特别是在绒毛形成时更为显著(图1a、b),肠腺出现时,腺上皮内的阳性细胞亦随之增加。但在出生前后,细胞数量减少,特别是生后10~15 d前,细胞着色较浅,颗粒亦减少。出生20 d后其着色深度与数量又逐渐升高,30 d后与成年鼠的相似(图 1c)。 胚胎17 d,结肠上皮内出现阳性细胞时即可见多个阳性较强,颗粒明显的细胞(图1d),此后数量较少,胚胎21 d随大肠腺的出现略有增加,但出生至成年均远较小肠的少。 胃粘膜于胚胎15 d偶见个别NKA-I阳性细胞,至生后60 d数量无明显变化,且阳性较弱,90 d至成年的标本中略有增加,阳性较强(图1 e、f)。 2.3 NKA-I细胞的形态变化 在小肠,NKA-I细胞出现时呈棒状,着色很浅,颗粒不明显。随胚胎的发育,细胞形态亦多样化,特别是在绒毛形成时,可呈烧瓶状,纺锤形等(图1a、b),已能见到成年时的各种形态,细胞的体积均较周围的上皮细胞大,基底部着色深,可见棕色颗粒,核较大,近基底部,为一椭圆形的浅染区。在十二指肠和回肠,常见一种基底部向邻近细胞或固有膜内发出突起的细胞,突起内均有较多的棕色颗粒,有的突起细长,有的突起呈新月状包拥其他细胞(图1c、g、h),有的突起附近还有散在颗粒(图1i)。在胚胎期的十二指肠和结肠,尚见一种胞体狭长,两端较宽的细胞,其基底部着色更深(图1a、d↑),但出生后结肠内多以烧瓶状细胞多见。胚胎期多数细胞的顶端不能伸达肠腔和腺腔,但出生后则绝大多数都能抵达腔面。胃粘膜层的细胞多呈椭圆形、矮锥体形,出生前后变化不大(图1e、f)。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增殖细胞核抗原与大肠息肉 下一个医学论文: 应用液相放大酶免分析检测特异性IgE的方法学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