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人格障碍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 综述

碍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遗传学研究证明:遗传因素与人格的发展形成有密切相关性。在孪生子的观察中,单卵孪生子人格障碍的同病率平均高达67%,双卵孪生子的同病率则为31%。Shields(1962)调查了44对单卵双生子,一部分出生时就分开抚养,另一部分共同抚养,人格测验计分两者无明显差异,这表明人格是受遗传影响的。Torgersen(1984)对44例分裂型人格障碍先证者的追踪观察以求发现其孪生子中的精神分裂症,但未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例,却发现在先证者的孪生子中存在很多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因此作者认为遗传对人格障碍起一定作用。
  儿童期环境因素方面研究表明:胎儿期、围产期以及儿童期疾病对其人格的发育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婴幼儿时期的早期教育和社会微观环境影响正常人格的发育。但在异常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这些影响的程度和性质还了解很少。现在没有哪种理论能对人格障碍进行满意的解释。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出生后5年内的生活经历。如果某一阶段发育受到影响就预示着人格发育的异常,如肛欲期的严重困难可引起强迫型人格障碍,但这些理论很难进行检验。艾森克理论的早期阶段类似于弗洛伊德,但艾森克更强调青少年期的经历。
  父母养育方式可影响人格的正常发展,国内外不少学者探讨了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罹患心理疾病以及子女犯罪的关系。S.Benjaminsen等[8]对企图自杀者的人格、父母养育方式及早年丧亲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有自杀企图的人与正常人相比在几个人格维度上有显著不同,有自杀企图者父母养育方式更倾向于拒绝、否认,而较少肯定和鼓励,且自杀企图者中父母早丧(由于离婚或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国外C.Hatzichristou[9],国内杨坚[10]、张素馨[11]等研究了少年犯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结果显示:少年犯父母有较多不当的养育方式。国外G.Parker,Willema,Arrindell W.A等,国内宋燕华等[12]报道:神经症患者的父母较正常人的父母对子女缺乏情感温暖,但有过多的拒绝和过度保护。Gallagher R.E.,等[13]报道:童年期受虐待者成人后易患边缘型人格障碍。国外Bezirganian S,Arrindell W.A等[14,15],国内钱铭怡、刘金同等[16,17]报道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当的养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为神经症的产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国外Richman[18],Barron[19],国内王玉凤[20]、杨晓玲[21]、黄悦勤等报道:不良家庭环境是造成儿童行为问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总之,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国内外均有研究,普遍认为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易使子女罹患精神、神经疾患及儿童行为问题。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研究展望
    少年犯人格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
    大学生受暗示性的测量及其与人格的关系
    人格障碍评估研究 PDQ 4在北京医学生中
    妊娠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治疗
    功能性发声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
    脑通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认知障碍中的应
    中药治疗中老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86例
    骶骨带治疗产后骶髂关节功能障碍三例
    黄芪注射液合SSL方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家庭教育的前瞻性对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