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发育的观察 |
|
FAP(Sigma)作抗原,与工作浓度的GFAP抗体混合,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液做为第一抗体进行染色。
结 果
1. 颈段脊髓 人胎儿12~20周Ast主要为单突起细胞,分布于脊髓周边部的白质,其细长突起向中央管方向辐射;还可见突起较少的细胞整齐分布于背腹中线两侧和中央管周围(图1);灰质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在脊髓背侧部的两侧,细胞突起较多约6~12个、突起长短均一。21~24周,白质部分的Ast进一步增加,但以灰质Ast增多更明显,分布趋向均匀。到胚胎25周,颈段脊髓各部位Ast密度、胞体及突起的染色强度和分布已接近于出生时期。
2.脑干 12~15周时Ast可见于延髓周边区域,以单突起细胞和少突起细胞(突起数2~5个)为主,向实质中央呈辐射状排列;背腹中线纵向排列。大脑导水管周围、第四脑室室管膜(ventricular zone,VZ)及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 SVZ)呈辐射状排列(图2,3)。桥脑背腹中线纵向排列(图4)。16~25周脑干实质内,Ast首先见橄榄核及脑神经的脑内段纤维内,数量迅速增多,为多突起(约6~12个)细胞,突起长短均匀(图5,11D)。25周时,脑干实质内Ast平均密度已接近出生时的水平,但在橄榄核及脑神经的脑内段纤维内,阳性细胞数目仍较多。
3.间脑 12~15周时间脑的Ast主要为单突起细胞,集中于第三脑室的VZ及SVZ区,向两侧辐射排列;实质内较少。16~20周以后VZ及SVZ区细胞密度增加,突起延长;实质内阳性细胞增多,首先集中于小血管周围,环绕小血管呈密集的辐射状分布。21~38周间脑实质内Ast密度变化不明显(图6)。
4. 海马 12~15周时已能在海马区清晰地见到GFAP阳性Ast,多为单突起细胞或少突起细胞(2~5个)。分布均匀,与海马各层神经元的配布无明显关系。随着胎龄增加,其细胞形态及分布变化并不明显,但密度逐渐增加。
5. 小脑 12~15周时在小脑原基内仅见少量浅染的辐射状纤维即伯格曼(Bergmann)纤维。16~20周小脑蚓部Ast数目迅速增加,胞体染色清晰,突起均匀,突起数约4~8个,而伯格曼纤维密度及染色深浅变化不明显。除伯格曼纤维外,小脑皮质内出现少数突起较短的阳性细胞。25周时小脑皮质的伯格曼纤维和散在的阳性细胞的密度及染色强度均迅速增加,25周以后变化不明显。
6. 大脑 12~15周仅在大脑原基的纹状体核团内见到GFAP染色阳性的Ast。在大脑原基灰质、白质及侧脑室的VZ及SVZ区GFAP染色均为阴性。16周时,侧脑室VZ及SVZ区的阳性细胞出现,细胞形态为单突起纤维状,胞体位于VZ及SVZ,突起向脑表面辐射,愈近表面其纤维愈细,染色愈浅。16周以后,这种辐射状排列的细胞其纤维增长、数目增多、染色加深(图11A);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周围的阳性细胞出现并逐渐增加(图7)。25周以后,大脑皮质内GFAP阳性Ast密度逐渐增加(图8),到38周时,密度增加约4倍(数据未列出),可见到由辐射状单突起细胞演变的双突起细胞和少突起细胞,垂直于脑的表面呈辐射状排列(图9,10);还有散在分布的非辐射状排列细胞,突起数目约4~8个(图11C)。16周后纹状体内的阳性细胞数目增加,但细胞突起较少(2~5个)且长短不一(图11B)。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大鼠小肠肌间神经丛中NOS神经元的发育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生后大鼠颌下腺5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