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小鼠胚着床前线粒体的分布和超微结构变化

现了嵴(图11)。 在桑椹胚至囊胚,M变为长形,横嵴明显(图12)。

讨  论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器,为细胞的多种生理活动提供能源。小鼠卵细胞在卵原细胞阶段,M呈长条形,有横嵴。在初级卵母细胞生长期,M由长条形逐渐转变为球形或椭圆形,体积减小,但数量增加[7]。M的小型化有利于在体积较大的胚胎细胞中移动,易于向需能部位汇集。在受精卵中M均匀分布,只在原核周围略密[4]。从受精卵到囊胚的发育过程中,M集中的部位有3次明显的移动。第1次发生在受精卵至2细胞期,M向胞核周围密集;第2次发生在8细胞期,M由8细胞期的均匀分布到胚胎挤紧后向细胞接触面胞质集中;第3次是在桑椹胚期,M又向核周围区域密集。仓鼠胚着床前,M的分布形式亦发生类似动态变化[8]。
  M的分布形式和结构的变化与受精卵发育中生理代谢和细胞结构变化存在对应关系。1细胞期,核活动较弱,蛋白质的合成主要依靠母体mRNA进行[9],这时M在胞质中均匀分布。2细胞期,胚胎基因组开启表达,核活动增强,M的围核集中可能反映了核与细胞质物质交换的增加。8细胞期ATP合成量增加[10],在8细胞后期发生了重要的挤紧变化,分裂球间的接触面扩大,细胞变成顶宽底窄的锥形,细胞器在胞质中分布不均,产生了极性[11]。在相邻细胞顶端相互接触面处形成了紧密连接和间隙连接[12],细胞间相互联系更加密切,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细胞接触面处,M在此处胞质中密集,显然有利于为此处变化提供ATP。桑椹胚期,胚胎细胞分化为滋养层和内细胞团2个细胞系。囊胚期形成囊胚腔,滋养层细胞的主要活动是吸收胚外物质,穿过滋养层细胞进入囊胚腔的葡萄糖量大为增加,腔的体积扩大[13],M在核周围较宽的区域内密集适合于物质的穿胞运输。挤紧的胚胎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M的分布失去了局部密集的特征, 说明M的分布形式可能与微管的作用有关,这与我们前文报道的结果一致[4]。
  我们的实验还表明,在小鼠着床前胚发育过程中,M本身的结构亦在逐渐发生变化。在1~4细胞期,M是小球形。在8细胞期,M呈椭圆形,内部出现嵴。在桑椹胚和囊胚期,M变为长杆状,内部有横嵴,近似于成体细胞中的M形态。这种结构变化反映出M合成ATP的能力加强和细胞活动对ATP需求量的增加[14,15]。由此推想,囊胚经罗丹明123染色后,M呈现出较清晰的颗粒状轮廓,可能是其M结构分化成熟的反映。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转基因小鼠人载脂蛋白AI基因表达对血浆
    布洛芬对创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维生素A缺乏对大鼠胚胎心脏致畸作用的
    小鼠白细胞介素
    脊髓运动诱发电位在大鼠胚胎脊髓移植实
    铅中毒对小鼠颌下腺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表
    体外无血清小鼠胚胎种植模型的建立
    M16添加牛磺酸和EDTA支持昆明白小鼠体
    大黄酸对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葡
    氯化镉对小鼠睾丸损伤作用的超微结构研
    SLE模型新西兰小鼠高IgG血症易感基因的
    实验性大鼠胚胎脊髓移植对损伤脊髓影响
    夜香树提取物对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生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