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鼠实验性脾虚证胃粘膜生长抑素mRNA原位杂交研究 |
|
王秀琴 曾晓蓓 尚宏伟 王兴翠 杨 进 (首都医科大学组织学胚胎学教研室,北京 100054)
摘 要 为探讨脾虚证时生长抑素分泌失常的机理,用Wistar雄性大鼠24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性脾虚组、自然恢复组和中药治疗组。4组动物同时处死,取胃制成恒冷箱切片,以地高辛标记的生长抑素cRNA为探针,用原位杂交法显示胃粘膜D细胞中的生长抑素mRNA,并对细胞内杂交信号进行了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脾虚组胃粘膜D细胞mRNA表达增强,细胞密度增大。与自然恢复组相比,中药治疗组的D细胞mRNA的表达和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近。本研究提示,脾虚证大鼠胃粘膜D细胞生长抑素mRNA的高表达导致生长抑素合成增高,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生长抑素 D细胞 胃粘膜 实验性脾虚证 原位杂交 大鼠
近年来,对于脾虚证机理的研究,多以脾胃学说的“胃主受纳,主降;脾主运化,主升”;“内伤脾胃,百病由生”[1]理论出发。对脾虚证病人及实验性脾虚动物进行了消化吸收障碍机理的研究[2]。我们和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动物实验和脾虚证病人消化道胃肠激素分泌出现异常[3,4],可能是导致消化吸收障碍的重要原因。已有报道,在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时D细胞减少[5,6]。本室先前的工作证实,实验性脾虚证时胃幽门粘膜D细胞内生长抑素含量增多[3]。目前对脾虚证明胃肠激素分泌失常,尚无基因调控的实验依据。为此本研究用地高辛标记的生长抑素(SOM)mRNA探针,观察脾虚证大鼠胃粘膜D细胞生长抑素mRNA表达,意图进一步探讨脾虚证生长抑素分泌失常的机理。
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分组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Ⅱ级动物,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繁育场提供)24只,体重130~150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5只,实验脾虚组7只,自然恢复组6只,中药治疗组6只。实验性脾虚组用破气苦降药和饮食失节相结合的方法[7],并稍增加了大黄的剂量,致成脾虚动物模型。破气苦降药按厚朴:枳实:大黄为3∶3∶3的比例,冷水浸泡20min,煮沸20min,过滤浓缩成100%煎剂(含生药1kg/L),隔日灌服,1日2次,每次3ml(药量为2g生药/100g体重),喂药当日禁食,次日自由进食,喂养42d,致成脾虚证模型。对照组按脾组法灌服自来水,每次3ml,但饮食不限,饲养42d。中药治疗组为在致成脾虚证后,用加味加君子汤[7]治疗。汤剂成分的比例为炙黄芪:党参:伏苓:炒白术:炙甘草=2∶2∶2∶2∶1的比例,制成100%煎剂,隔日灌服,每日2次,每次3ml(药量相当于1.5g生药/100g体重),正常饮食,喂养21d。自然恢复组按治疗组法灌服自来水、剂量及时间同治疗组。4组动物于1d\,21d和42d时称量体重。
2.取材和制片 4组动物同时取材,取材前禁食12h。于腹腔注射6%水合氯醛(0.5mol/100g体重)麻醉后,心脏取血处死。取胃沿胃小弯剪开,用生理盐水洗净胃内容物,沿胃长轴取宽约6mm、长约1.5cm的组织块,液氮骤冷,保存于-20℃~-40℃冰箱,次日制恒冷箱切片,厚10μm,裱贴于涂有含焦碳酸二乙酯(DEPC)的明胶的载玻片上,室温吹干,4%多聚甲醛固定20min,70%乙醇固定10min。然后进行原位杂交。
3.原位杂交程序(按Hoefler方法进行[8] 3.1 杂交前处理:切片依次入PBS(pH7.2)漂洗4次,每次5min;0.1mol/L甘氨酸(PBS配制)5min;0.4%Triton X-100(PBS配制)室温漂洗15min;1mg/L蛋白酶K 37℃消化30min;4%多聚甲醛5min;PBS漂洗2次,每次5min;0.25%乙酸酐(0.1mol/L,用三乙醇胺新鲜配制)室温10min;2×SSC 10min。 3.2 杂交:滴加0.5mg/L地高辛标记的生长抑素cRNA探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组织学胚胎学教研室制试剂盒)的杂交液,覆盖Parafilm膜,置湿盒内于43℃杂交12~16h。 3.3 杂交后处理:杂交后的式片依次入4×SSC,37℃,15min;含RNase A的2×SSC(20mg/L),37℃,30min,用以消化多余的探针;入1×SSC和0.5×SSC,37℃各15min;0.05mol/L PBS 室温洗3次,每次5min。将碱性酶[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大鼠胃窦部胃泌素和生长抑素mRNA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高温致金黄地鼠神经管畸形中细胞凋亡的组织学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