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后小鼠颌下腺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发育变化 |
|
> 应用AST 386-25和PCVISION PLUS图像处理卡(美国Imaging技术公司)组成的图像处理系统,通过Olympus BP-2显微镜放大400倍摄取图像,输入图像分析系统。每张切片抽取10个视野,分别测量不同年龄小鼠颌下腺纹状管和颗粒曲管的直径、面积以及原位杂交阳性信号的灰度值(定义为灰度值越小,阳性反应越强)。调节电压、光圈,使各切片在相同条件下测量。结果以Kewman-Kleuls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在ICR小鼠颌下腺内,dig-h NGFβDNA探针与其互补的mRNA杂交信号主要分布在纹状管和颗粒曲管的上皮细胞,呈蓝色或紫蓝色颗粒,位于细胞的胞浆中。新生小鼠颌下腺管道系统较细,部分呈闭合状态,未见NGF杂交信号(图1)。8~10d龄小鼠颌下腺纹状管细长,分支较少,NGF原位杂交信号呈阴性或弱阳性(图2)。12~14d小鼠颌下腺的纹状管NGF原位杂交信号均呈弱阳性,大部分分布于细胞基底部,小部分位于近腔面胞质中(图3)。1月龄小鼠颌下腺纹状管管径明显发育增粗,分支增多,部分纹状管管径扩大转变成颗粒曲管。纹状管和颗粒曲管NGF原位杂交信号明显增强,位于细胞核周围胞浆中(图4,5)。2月龄小鼠大部分纹状管进一步增粗、弯曲,发育成颗粒曲管,在同一视野可看到许多粗大而分支的管腔,颗粒曲管上皮细胞呈高柱状,境界清楚,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下1/3。NGF原位杂交信号更强,主要集中在上皮细胞下半部胞浆内(图6,7)。颗粒曲管上皮细胞原位杂交信号的强度不尽相同,有些很强,有些较弱,未加dig-h NGFβDNA探针和以无关DNA探针代替NGF DNA探针的对照组颌下腺切片均无杂交信号(图8,9)。 图像分析结果显示,雄性小鼠颌下腺导管的直径及面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增长较快,尤其是在出生2周后成倍增长,2月龄小鼠颗粒曲管的面积比12~14d小鼠纹状管的面积增大8倍左右,较1月龄小鼠增大3倍左右。dig-h NGFβDNA探针原位杂交信号的灰度值在12~14d龄小鼠和新生小鼠之间出现明显差异(P<0.05),此后灰度值持续减少,12~14d龄小鼠与1月龄小鼠以及1月龄小鼠与2月龄小鼠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附表)。
附表 小鼠颌下腺生长发育阶段分泌导管图像分析参数(±s) Table Morphometry analysis of submandibular gland secretory duct of mice during postnatal development
组别 groups 视野数(个)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在LAK抗HPBALL细胞中作用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大鼠胃窦部胃泌素和生长抑素mRNA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