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粘膜细胞系GES |
|
王永信 柯 杨 (北京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肿瘤遗传室,北京,100034)
摘 要 为了解细胞在体外传代过程中以及在细胞离体诱导癌变过程中,遗传不稳定性及其规律,选择了11个多态微卫星DNA标记(MS),采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对本室建立的永生性胃粘膜细胞系GES-1的不同代数(P8、P21、P58、P100)及化学致癌剂转化的GES-1细胞系MC进行了MS的微卫星DNA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及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分析。结果发现,8代以前的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有较高的MSI和LOH(4/11),而从8代以后随传代时间延长降至1/11,并基本稳定在这一频率。经过化学致癌剂处理的MC细胞并未出现显著增加的MSI和LOH。结果提示,胃粘膜细胞系中,高频率的MS突变(MSI和LOH)可能是SV40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的结果,与MNNG剂无关,细胞系建成后,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状态。 关键词 细胞系 微卫星DNA不稳定 杂合性缺失
目前,离体细胞培养在肿瘤研究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人类恶性肿瘤80%以上起源于上皮细胞。GES-1细胞系是柯杨等[1]1992年建立的可在体外长期稳定传代,且在裸鼠中不致瘤的人胃粘膜永生性细胞系。MC细胞系[2]是用不同剂量的化学致癌剂甲硝基亚硝胍(MNNG)对人胃粘膜永生性细胞系GES-1的21代进行处理获得,其细胞形态发生了改变,集落形成率增加,获得停泊非依赖性生长的特性。GES-1和MC细胞系已广泛用于离体癌变的研究[3],体外培养的细胞,其遗传稳定性一直是广为关注的问题,而人们对此知之甚少。为了明确这一问题,我们对GES-1和MC细胞系进行MSI和LOH观察,以了解细胞在体外传代过程中以及在细胞离体诱导癌变过程中,遗传不稳定性及其规律。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GES-1细胞系:分别选择其第8、21、58、100代(P8、P21、P58、P100)和MC(第53代)细胞系。
2.细胞系培养及DNA提取 不同的代数(P8、P21、P58、P100)GES-1细胞系和经化学致癌剂处理后的MC细胞系,按本室自建的低血清方法培养。培养液的制备见文献[4]。贴壁细胞长到80%满后,用PBS或生理盐水洗2次,置于1.5ml Eppendorf管中,分别加入1ml Hert buffer和100μl蛋白酶K,于37℃过夜,酚-氯仿-异戊醇抽提,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后备用。
3.PCR反应 11个MS引物购自美国Research Genetics Inc(表1),20μl PCR反应体系中加入基因组DNA 10~100ng,上、下游引物各10pmol/L,10×PCR buffer 1μl 50~200μmol/L 4×dNTP,0.5IU Taq DNA聚合酶。经94℃30s、50~60℃ 30s、72℃ 30s 35个循环,72℃5min。
4.结果判定 5μl PCR产物94℃变性5min,上样于8%聚丙烯酰胺凝胶1×TBE,25℃或4℃,恒功率45W,待二甲苯青接近下缘时,关闭电源,取下凝胶。银染后观察结果。将细胞系标本与其相应的母本DNA PCR产物同时上样比较,若细胞系的某一等位基因条带消失或相对密度减少50%以上,则记为LOH;若细胞系的条带与正常母本相比出现,则等位基因条带的增多或大小改变记为MSI。实验结果采用X2检验。
结果和讨论
我们对SV40转化的GES-1细胞不同代数(P8、P21、P58、P100)和化学致癌剂进一步诱变的GES-1细胞MC(第53代),以原代细胞的DNA作为正常对照。分别检测了11个位点的MSI和LOH发生频率,结果见表2。D1S243、D2S123、D11S904、D5S407 4个位点均未发现MSI和LOH,而D3S1067和D4S414两位点各阶段细胞系均为LOH。D2S119和D2S136位点分别在P8和P21细胞为正常,而P58后均有突变发生(MSI或LOH)。细胞的多数突变(4/11)发生在8代以前,在这之后检测的3个代数MSI和LOH出现率逐渐降低(1/11)。GES-1细胞在21代时经MNNG处理后,命名为MC细胞,后者也未因化学致癌剂[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葛根素注射液致发热的回顾性调查 下一个医学论文: 人松果体结缔组织纤维的构筑 消蚀法扫描电镜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