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状态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研究 |
|
eye tracking movement biological markers status
多年来,致力于精神病学研究的专家一直在不同领域,如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生化、神经生理、神经免疫、神经心理学以及认知功能等,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和临床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有不少工作需进一步研究。日本学者小岛卓也(1972)首次应用一种新的方法,即患者在随意注视静止图像时出现的眼球轨迹运动(Search Eye Movement While Viewing a Figure,SEMVF)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它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眼球轨迹运动存在明显异常,这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可能是特定的生物学指标〔1〕。我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临床状态进行探讨研究,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显著组和症状缓解组的病人均系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慢性组患者来源于北京市某精神病院,本组患者多为病程长、迁延、症状慢性化、阴性症状突出,即明显的“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减退”。全部患者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CCMD-2-R)的诊断标准[2、3]。 1.正常对照组22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28±8年。 2.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显著组26例,男性16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8±20年;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平均3.5±2.0年;阳性和阴性量表总分(PANSS)65.14,阳性分(P=28.2±6.4),阴性分(N=10.7±3.1),综合分(G=26.2±3.3)。 3.精神分裂症症状缓解组39例,男性14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27±10年;病程最短10个月,最长6年,平均4.2±2.5年;PANSS总分32.3±2.7(P=8.1±2.1,N=8.0±3.1,G=16.2±3.1)。 4.精神分裂症症状慢性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2.56±21.3,病程最短7年,最长36年,平均28.8±13.6年,PANSS总分69.99±8.7(P=7.77±2.3),(N=30.46±13.4,G=31.76±11.5)。 三组病人分别使用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其药物效价以氯丙嗪为标准。症状显著组病人每天剂量相当于氯丙嗪400mg-500mg之间,缓解组病人每天剂量200mg-250mg之间,慢性组病人每天剂量200mg-300mg之间。 二、试验原理和步骤[4]。 受试者在头部戴一头盔样的检查装置,两侧分别装有一个微型红外线光源,此光源以“+”作为标记直接反应眼活动的轨迹运动。前上方的自动照相镜头记录受试者正前方屏幕上的投影图像。经过自动控制器的合成作用,将全部资料记录在录像带上。 应用眼球轨迹运动标记记录仪对受试者进行检查,把三个横位的“S”形的几何图形(S1、S2、S3)依次分别放映在距患者前方1.5M的屏幕上,记录受试者观看该图形时的眼球轨迹运动。其步骤如下:(1)放映S1图形15秒后,要求受试者立即划出这一S1图形;(2)分别放映与S1图形稍有不同的S2、S3图形各15秒,要求受试者分别加以比较,回答异同之处。(3)再次放映S1图形15秒钟,要求受试者再次划出S1图形的回忆图形。 三、评定方法[4] 1.眼球轨迹运动的基本成分:指眼注视S1图形15秒内出现的有关指数。(1)眼运动注视点(Number of Eye Fixation,NEF);(2)眼运动总距离(Total of Eye Scanning Length,TESL);(3)眼运动平均距离(Mean of Eye Scanning Length,MESL).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后生活质量对照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未遂者情况调查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