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蝗虫染色体分带技术的研究 |
|
处理 (1)C带程序:C带显示结构异染色质部分。基本按常规C带处理程序制片,镜检,拍照。 (2)R带程序: R带纹与G、Q带型相反,故称反转带〔11〕。 Giemsa单染法:基本按常规R带处理程序制片,镜检,拍照。 荧光-吉姆萨双染法:在吖啶橙工作液(1毫克/毫升生理盐水, 吖啶橙35毫克/70毫升的1/15mol/L磷酸缓冲液,pH6.8)中5~8分钟,磷酸缓冲液冲洗,蒸馏水冲洗,于欧氏液(欧氏A液,NaCl 16.80克,KCl 0.40克,NaH2 PO4.2H2O 0.14克溶于800毫升蒸馏水中;欧氏B液:CaCl2 0.20克,MgCl2.H2O 0.17克,溶于200毫升蒸馏水中。工作液:pH 6.5,溶液A 800ml,溶液B 200ml)80~85℃ 1~3分钟,5%吉姆萨染液中5~15分钟,水洗,空气干燥,镜检、拍照。 (3)N带程序:N带显示核仁组织区。根据Fox 和 Santos 的技术略作修改。载玻片被浸泡在甲酰胺和2×SSC的1∶1的混和溶液中60℃, 1分钟,蒸馏水冲洗;10% Giemsa染色,镜检、拍照。 (4)Ag带程序〔6〕: 显示核仁组织区的又一种技术。基本按常规Ag带处理程序制片,镜检,拍照。 (5)A带程序〔11〕: 即吖啶橙荧光带。染色体制片在0.1mol/L 磷酸缓冲液(Na2HPO4.12H2O 28.81克和KH2PO4 2.67克溶于 1 000毫升双蒸水中,pH6.8) 在80~85℃下处理8~10分钟;0.01%吖啶橙染液(用0.1mol/L的Mcllvaine缓冲液配制)染色5~8分钟,缓冲液漂洗2~3次;荧光镜检,彩色摄影。
2 结果与讨论
2.1 C带 本文对采自长沙岳麓山的小稻蝗和采自杭州的中华稻蝗进行了C带处理。着丝粒区及端部因含有大量结构异染色质而被深染。(见图版I, 1 中华稻蝗有丝分裂中期的C带)。 细胞分类学意义:由于异染色质的转录活性比常染色质低得多,所以显示结构异染色质的C带较稳定,对物种鉴定具有一定意义。在蝗虫中,C带主要显示为着丝粒带、端带。 2.2 R带 本文分析了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的R带(见图版I, 2、3、4 中华稻蝗减数分裂三个期的R带),并对不同处理条件对R带效果的影响做了探讨。
1.C带(有丝分裂中期);2.R带(减数分裂偶线期);3.R带(减数分裂粗线期);4.R带(减数分裂双线期);5.N带(减数分裂粗线期);6.Ag带(减数分裂双线期); 箭头示8号染色体;三角示10号染色体; 标尺为10微米。
2.2.1 几种因素对R带的影响:本文采用方法(1)后,效果不明显,但采取双染法后出现了明显带纹。可见蝗虫染色体对磷酸缓冲液-吉姆萨并无明显反应,但欧氏液作用很大,很可能抽提出染色体蛋白质而形成特定的带纹。 本文对欧氏液处理温度做了梯度研究:在70℃带纹不明显,在80~85℃带纹清晰易见,90℃以上则染色体出现消化过头导致的溃烂现象。 本文对欧氏液在80~85℃时处理时间做了梯度研究:结果显示1~3分钟则带纹清楚,4~6分钟变化不明显,8、10分钟则消化过头,染色体开始溃烂。 由此可见,温育条件不同则R带产生的效果不同。在80℃、3分钟时带纹最明显。 2.2.2 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的R带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双线期之前可看到R带纹,尤以粗线期最为明显,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后则看不出带纹。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看到R带纹,但不明显。R带分布在染色体全长上,因而与染色体螺旋化程度密切相关;由于粗线期染色体浓缩程度低,较为细长,再加上同源染色体配对,加强了染色粒的显示。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磷酸化酶mRNA在水稻雌蕊中表达的时空动态 下一个医学论文: 人类指掌皮肤嵴纹与智力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