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量全血培养在HIV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
|
下。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经本室确认的4例HIV抗体阳性者,男女各2名,年龄在23~60岁。根据我国HIV/AIDS诊断标准(国家标准1995),其中1例为艾滋病病人,其余3例为无症状HIV感染者。 1.2 标本采集 无菌操作抽取静脉血15 ml,注入含肝素抗凝剂的无菌试管中(其肝素钠含量为10~20 IU/ml)。血样在取血6 h内进行共培养。 1.3 正常人淋巴细胞(PBMC)的制备 按常规抽取正常人(艾滋病抗体检测阴性,无其它传染病者)静脉血,肝素抗凝,1000 r/min离心,吸出血浆,血细胞用Hanks液稀释至原体积的3倍,用Ficoll-Hypaque液分离并收集PBMC,Hanks液洗2次,然后悬浮在RPMI 1640刺激培养基中(其中每毫升培养液中含有10%热灭活胎牛血清、青霉素100 IU、链霉素100 μg、IL-2 100 IU、谷氨酰胺2 mmol、PHA-P 5 μg 及Polybrene 5 μg),调整细胞数为2×106/ml。在5%CO2、37℃温箱中培养48~72 h,即为活化的PBMC,或与病人全血进行同时刺激共培养。 1.4 常规共培养 用上述方法分离出病人的PBMC,1×107感染者PBMC与5×106活化了的健康供者PBMC共同培养在15 ml的淋巴细胞生长液中(其中每毫升生长液中含有10%热灭活胎牛血清、青霉素100 IU、链霉素100 μg、IL-2 100单位、谷氨酰胺2 mmol、神经氨酸酶0.003 IU及Polybrene 5 μg),每隔3~4 d换液1次。其中在第7、14及21天还需补充5×106活化的供者PBMC,共培养28 d。每次所移去的上清液均须保存,以便检测P24抗原。 1.5 微量全血培养 方法1: 将含有肝素抗凝剂的受检者全血以终点稀释在24孔板上(每孔量分别为1000, 500, 250, 125, 62.5,10 μl),加入激活了的正常人的PBMC 106进行复孔培养,每孔加入淋巴细胞生长液,使总量为2 ml,置5%CO2、37℃温箱中培养。 方法2: 将含有肝素抗凝剂的受检者全血以终点稀释在24孔板上(每孔量分别为1000,500,250,125,62.5,10 μl),加入新鲜的未经PHA-P激活的正常人PBMC 1×106进行复孔培养,每孔加入RPMI-1640刺激培养基,使总量为2 ml。刺激培养3 d后,复孔中1孔收集离心,弃上清,沉淀物用淋巴细胞生长液悬浮,培养在另一24孔板中(即其中不含PHA-P),另1孔不收集离心,按常规用淋巴细胞生长液换液(即其中含有少量的PHA-P)。 以上两种方法的全血培养每隔3~4 d移去1 ml培养上清液,随之补充1 ml新鲜的生长液,其中在第7、14、21天还需补充106新鲜的激活了的正常人PBMC,共培养28 d。每次所移去的培养液均须保留以便检测其P24抗原的含量。 1.6 P24抗原检测及结果判断 P24抗原试剂盒为Organon Teknika公司生产的Vironostika HIV-1 Antigen Microelisa System试剂盒,批号99101806;酶标仪Bio-Rad 550型。操作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每3 d进行一次P24抗原检测。 阳性结果判断: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首次出现阳性的样本,其P24抗原值必须大于30 pg/ml,若紧接着的下一个取样标本也是阳性而且其P24抗原值比前一个样本值高4倍以上,则可以肯定受检者的血液标本为艾滋病病毒阳性。培养过程中,连续两次取样(即间隔3~4 d)均呈现P24抗原阳性,且OD值大于3.0,即可终止培养。若培养的全过程至第28天均为阴性,则在第28天或32天终止培养。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河南省隐孢子虫病的初步调查 下一个医学论文: 桑树对花叶病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