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县刘庄镇机械加工业噪声危害的调查 |
|
刘广彬 袁爱东
摘要:[目的] 了解机械加工业噪声危害情况。 [方法] 对作业点噪声进行监测并对作业工人进行体检。 [结果] 噪声超标率为81.5%,超标5 dB以上作业点占69.4%。作业工人神经衰弱、噪声性耳聋、高频听力损伤患病率分别为17.7%、49.0%、52.4%,且随着噪声声级升高,患病率显著上升(r=0.97~0.99, P<0.01)。随着工龄延长,噪声性耳聋和高频听力损伤患病率显著上升(r=0.98, P<0.01), [结论] 乡镇机械加工业劳动卫生状况较差,急待改善。 关键词: 机械加工业; 噪声; 频率; 职业危害; 劳动卫生 中图分类号: R 134; TB 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7-2705(2000)05-0028-01
噪声是机械加工行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它严重损伤着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为进一步掌握噪声对人的危害程度,保护从业者的身体健康,为职业危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9年6~7月对费县刘庄镇所有机械加工业点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机械加工业噪声作业点、接触噪声1年以上的工人559人,平均年龄26.4岁(18~45.6岁),平均工龄5.72年。 1.2 方法 1.2.1 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 对所有声源进行检测和频谱分析,检测方法和标准均按《工业企业噪声检测规范》[1]进行。使用ND2型声级计,经山东省计量局认证。1.2.2 体检: ① 使用统一噪声作业工人查体表进行登记,详细询问职业史既往史,排除耳部疾病; ② 听力测定用北方劳动科技开发公司生产的WDC-31型听力计; ③ 听力损伤和神经衰弱症候群标准依据文献[2]判定。
2 结果
2.1 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 在测定的3种声源108个作业点中,85 dB(A)频率集中在63~2000 Hz范围,以低频为主(表1)。108个噪声点中超标88个(81.5%)。超标5 dB(A)以上作业点达69.4%。现场调查发现所有的加工业户厂房简陋,从业者绝大部分无防护措施,隔音室罕见,仅达5%。
表1 不同声源检测结果
声源 检测点数 合格数 合格率(%) 高温炉 27 4 14.8 锻 打 25 4 16.0 磨 削 34 8 23.5 车 床 22 4 18.2 合 计 108 20 18.5
2.2 体检结果 噪声作业工作体检559人,神经衰弱99人(17.7%),噪声性耳聋274人(49.0%),高频听力损伤293人(52.4%)。随着接触噪声声级升高,职业危害患病率上升(r=0.97~0.99, P<0.01),随着工龄延长,噪声性耳聋、高频听力损伤患病率上升(r=0.98, P<0.01)。 3 讨论
调查发现机械加工业噪声污染严重,合格率仅为18.5%,超标5 dB(A)以上的高达69.4%。职业危害发生率高,体检559人,神经衰弱17.7%,噪声性耳聋49.0%,高频听力损伤为52.4%,且职业危害发生率与噪声强度和工龄有着密切关系,主要原因是自我防护措施差,工作时间较长(每天10 h以上),且多数为个体业户,偏重于经济效益,忽略了个人防护。为保证噪声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企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劳动保护工作,加强监督和管理,督促相关企业对声源改进、消声或建立隔音设备,同时呼吁个体企业增加个人防护措施,合理作息,减少工作时间,缩短工龄,以减少对身体危害,保护身体健康。
刘广彬(费县刘庄卫生院, 山东 273412) 袁爱东(临沐县卫生防疫站, 山东 276700)
参考文献:
[1] 刘华胜,崔志刚,杨文连,等主编. 工业企业噪声检测规范 [S],1982.161. [2] 顾学箕,夏祝辉,黄绪镇,等主编. 劳动卫生学 [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4.78.
上一个医学论文: 海岛居民意外死亡特点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福建省社区妇女健康行为调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