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内静脉与颅底骨三维空间关系 |
|
变,术中较大的肿瘤的阻挡视野,如何判断颈内动脉的位置,保护血管分离肿瘤十分重要。由于颈内动脉损伤后约73%的患者出现偏瘫或死亡[1],所以术前对比分析患侧和正常侧颈内动脉位置有重要临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①10例颌颈部肿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54.5岁(35~72),见附表
附表 10例颌颈部肿瘤患者状况
病例 性别 年龄 部位 诊断 M1 男性 57 右侧鼻咽部 鳞癌(右侧颈深上淋巴结转移) M2 男性 72 右侧腮腺 粘液表皮样癌 M3 男性 35 右侧下颌骨 浆细胞肉瘤 M4 男性 50 左侧颈部 动脉瘤 M5 男性 50 左侧颈部 恶性淋巴瘤 M6 男性 60 左侧颈部 神经鞘瘤 F1 女性 57 左侧舌根 横纹肌内瘤 F2 女性 69 右侧颈部 恶性淋巴瘤 F3 女性 44 左侧颌下腺 混合瘤 F4 女性 52 右舌根咽侧壁 鳞癌(右颈淋巴结转移) 患者M1、M2、M3、M4、M5、F2、F3、F4颌颈部肿瘤范围均超过4cm×4cm,质地校硬,活动性差。患者术前均进行螺旋CTA检查,同步静脉推注造影剂,CT检查前行碘过敏试验,均为阴性。 ②影像学检查 CTA,采用Philips Tomoscan SR-7000型螺旋CT机,三维重建工作站Easy Vision工作站,碘过敏试验阴性,静脉推注欧乃派克(300mg I/100ml)100~150ml,平均2.5ml/kg)体重,注入速度为1.5~3ml/s,冠心病、高血压病患者用低速度注入。球管电压120Kv,电流225mA,层厚1~3mm,重建层厚1mm。 2 结果 2.1 三维CTA显示不同病例对颈内动脉的影响 三维CTA能显示清晰的血管影像。10例颌颈部肿瘤患者均显示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M1(鼻咽癌右侧颈深上淋巴结转移)、M3(右侧下颌骨浆细胞肉瘤)、F2(右侧颈部恶性淋巴瘤)、F3(左侧颌下腺混合瘤)、F4(右舌根咽侧壁鳞癌,右颈淋巴结转移)巨大肿瘤使颈外动脉和颈内静脉受压狭窄,其中M1、M3和F4肿瘤使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向中线位移,M2和M5虽然肿瘤体积大,但主要向外生长,对颈动脉鞘影响小,M6(左侧颈部神经鞘瘤)来源于颈交感于,位于颈动脉鞘深面,由于质地软,肿瘤内为深褐色不凝液体,只是将颈总动脉稍向外膨出,F1(左侧舌根横纹肌肉瘤)肿瘤与颈内动脉有一定距离,未受影响,M4(左侧颈内动脉瘤)显示三维形状和定位。三维CTA影像均可旋转、放大,任意方向观察,能够进行三维测量,任意两点间线距,三点所成角度,如图(1,3),CTA影像显示颈部大血管与舌骨、颈椎、下颌骨、颅底骨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如图(1,3,6)。 2.2 三维CTA显示双侧颈内动脉与颅底骨三维空间关系 2.2.1 颅底观 显示双侧颈内动脉与颅底骨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颈内动脉沿颈椎向上走行,在舌骨平面,其内与舌骨大角相邻,在第二颈椎平面,贴近后方第二颈椎横突,由于颈部巨大肿瘤造成颈内动脉一定程度的位置改变,肿瘤阻挡视野,舌骨大角和第二颈椎横突成为重要的解剖标志点,定点L1为右下颌角点,L2为颈总动脉分叉外点,L3为乳突顶点,测得下颌角距离为1.2~2.6cm。显示下颌骨下级及几斜线,骨性外耳道入口,颞骨乳突部和岩部见(图1)。 2.2.2 侧位观 显示颈内动脉侧面入颅的情况,骨性外耳道下缘顶端是颈内动脉在冠状面的投影,下颌升支后缘的垂直深部正对颈内动脉,骨结构显示骨性颞下颌关节,在骨性外耳道后上方有一棘状状骨性突起,为外耳道上棘见(图2)。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眶尖部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努力开拓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的新局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