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眶尖部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
|
3出现于CM基线上方8~12mm范围内,相当于颞骨岩锥上部层面;眶上裂上1/3近水平位斜向外,邮现于CM基线上方13~15mm范围内,档当于鞍背上端层面。眶下裂出现于颞骨岩锥下部和颈静脉结节层面,后半出现于CM基线上方0~5mm范围内,前半出现于CM基线下方6~10mm范围内。 2.2 视神经管的解剖观测及CT出现层面 视神经管位于眶尖内上方,穿行于蝶面小翼前、后两根之间。其眶口偏向外下,颅口斜向内上通颅中窝,其长轴与CM基线平面向颅侧成46.7°±2.5°的仰角,与颅正中矢状面成36.5°±1.7°的外偏角。视神经管内下壁为极薄的蝶窦或筛窦外侧壁;上壁为前厚后薄的蝶平面;外侧壁为前床突和蝶骨小翼的后根,前床突和后根为视神经管和眶上裂的分界。视神经管影出现的CM基线上方5~15mm层面范围内,以CM基线上方7~12mm层面出现率为最高,详见附表。
附表.干燥颅骨CT扫描层面上视神经管影的出现情况
视神经管影出现层面(CM+mm) 视神经管影出现率n(%)=5~8% 5~8 3(2.3) 6~9 18(13.6) 7~10 24(18.2) 8~11 30(22.7) 9~12 27(20.5) 10~13 18(13.6) 11~14 9(6.8) 12~15 3(2.3) 合计 5~15 132(100) 2.3 典型层面上眶尖部结构的排列 在CM基线上方0~7mm范围内(颞骨岩锥中部层面)只可见眶上裂下1/3段(图1),其外侧有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主干,内侧有展神经,下端有眼下静脉穿过。在CM基线上方8~12mm范围内(颞骨岩锥上部层面)常见典型的视神经管和眶上裂共同出现的影像(图2),前床突或蝶骨小翼后根分 隔出内侧的视神经管和外侧的眶上裂中1/3段。视神经管内有视神经和位于视神经下方的眼动脉出颅入眶,眶上裂内主要有动眼神经、眼神经和斜向动眼神经内上方的滑车神经等通过。在CM基线上方13~15mm范围内(鞍背上端层面)只见眶上裂上1/3段(图3),其外上方尖端处有泪腺神经穿过,内侧有额神经和眼上静脉穿行。
图1 颞骨岩锥中部层面
图2 颞骨岩锥上部层面
图3 鞍背顶端层面
3 讨论 3.1 眶尖部骨性孔、裂在CT影像上的区分 眶尖部结构复杂,是眶尖综合征和眶上裂综合征的发生部位。正确识别眶尖部骨性管、裂影,不令在眶尖部病变的影像诊断方面极为重要,更重要的是可准确地指导手术治疗。在颅脑轴位横断CT扫描层面上,视神经管影易与眶上裂影混淆,眶上裂影又易与眶下裂影混淆,而前者在正确区分尤为重要。由于视神经管影和眶上裂影在某些CT扫描层面上极为相似,故临床工作中常见误诊,某些论著和教材中也常出夙认识上的错误。区分视神经管影和眶上裂影的关键是:①视神经管影自眶尖斜向后内,而眶上裂影在眶尖部朝向正后方;②在视神经管影和眶上裂影共同出现的层面上,两者之间有明显的骨性结构高密度影为界,该骨性结构在稍高层面是呈尖端向后的三角形的前床突,层面偏低则为蝶骨小翼的后根,亦即视神经管外侧壁的骨柱(连接蝶骨小翼和蝶骨体侧壁)。一般在CM基线上方8~12mm范围内的扫描层面上常见视神经管影和眶上裂影共同出现,该层面相当于颞骨岩锥上部层面。而在颞骨岩锥中部层面和鞍背上端层面则只见眶上裂影,分别为眶上裂的下1/3和外上端。眶上裂影与眶下裂影的区分亦可归结为两点:①眶上裂出现于CM基线以上CT扫描层面,而眶下裂影出现于CM基线以下扫描层面,相当于颞骨岩锥下部和颅底下面层面;②眶下裂影出现时眶腔影的前、后径已明显缩短,其后方代之出现上的颌窦影,眶下裂影恰位于上颌窦外侧壁与蝶骨大翼影之间。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筛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颈内静脉与颅底骨三维空间关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