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筛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
|
筛窦的影像解剖学资料。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50具(男性29,女性21)经防腐处理过的完整成年头部标本,均无畸形及外伤改变,鼻窦内无肿瘤、新生物及明显的炎症病变。 CT扫描条件:所用CT机为SEIMENS SOMATOM Plus-S型,窗宽2500,窗位100,电压120KV,电流210mA。 1.2 方法 对50具湿性头颅进鼻窦冠状位、水平位及矢状位CT扫描,扫描时间为2秒,层厚2mm,无间隔。水平位采用与听眦线(OM线,即为外耳门上缘与外眦连线)平行;冠状位与OM线垂直;矢状位与冠状位垂直。 筛窦的前后径:上部以筛窦水平位扫描第一层显示筛窦腔层面为难;下部以眶下裂水平为准。筛窦的上下径:以筛窦冠状位CT扫描,分内外侧测量取前中后三个测量点。筛窦为的左右径:以筛窦水平位CT扫描内眦平面的筛窦左右径为测量点。取前中后三点。测量器械采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及电子计算器。
2 结果 2.1 筛窦的前后径 在筛窦水平位CT扫描片中分别观测筛窦顶部与眶下裂水平外的前后径(表1)
表1 筛窦上下部的前后径 ±s(min~max)mm
项目 左侧 右侧 上部 内径 31.4±3.5(27.3~40.1) 32.2±4.7(25.6~43.0) 外径 32.±6.3(22.8~43.3) 35.1±6.3(23.8~46.4) 下部 内径 34.9±4.5(30.1~43.3) 34.1±4.9(22.2~43.1) 外径 28.5±5.9(20.7~41.6) 31.6±6.2(20.5~40.3) 2.2 筛窦的上下径 从筛窦冠状位CT扫描中观测筛窦的上下径在筛窦内外侧明显不等,故对筛窦内外侧上下径分别测量(表2,3)。 表2 筛窦内侧壁的上下径 ±s(min~max)mm
项目 左侧 右侧 前 18.6±7.5(7.7~39.1) 17.8±6.9(9.5~37.6) 中 20.3±8.0(10.9~44.4) 19.6±6.0(11.3~33.5) 后 15.9±4.3(8.8~25.5) 16.1±5.1(9.6~27.7) 表3 筛窦内侧壁的上下径 ±s(min~max)mm
项目 左侧 右侧 前 29.1±6.8(21.6~45.3)27.3±6.9(18.7~42.6) 中 24.4±6.4(16.0~43.0) 24.0±5.4(15.4~32.7) 后 21.2±8.2(12.7~43.5) 21.6±6.8(13.5~39.7) 2.3 筛窦的左右径 从筛窦水平位CT扫描片中观察筛窦的左右径在筛窦的前部及后部明显不等,基本呈前窄后宽。测量时统一以内眦平面的水平位片为测量基点,取前、中、后三点测量(表4)。 表4 筛窦的左右径 ±s(min~max)mm
项目 左侧 右侧 前 9.4±1.5(7.3~13.0) 9.7±2.1(6.6~14.6) 中 13.3±2.4(8.3~17.5) 12.7±3.3(5.7~17.2) 后 15.5±4.2(10.2~23.6) 15.1±4.1(9.2~20.8) 3 讨论 3.1 筛窦的影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筛窦的蜂窝状结构给人以一种深邃复杂的印象。筛窦的始基发育于4个月胚胎的鼻腔外侧的一个小裂隙,以后发展成球状气房。在增大过程中,每一个小房互争空间,房与房之间仅隔开一层薄骨板。筛窦是所有鼻窦中发育最早的一个,在出生以后又向各个向伸展,到2岁时可达额窦的眶上板、上颌窦的眶下板、中鼻甲、蝶窦及泪骨,甚至可通过鼻中隔侵入对侧。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最后筛房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眶尖部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