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筛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
|
也逐渐被重视,但对后筛窦及其毗邻区域采用高分辨CT多方位扫描进行影像解剖学专题研究的甚少[1~4]。为了提供对内窥镜鼻窦外科及颅底外科手术更具指导意义的鼻窦影像解剖资料,我们利用国人头颅标本,进行了多方位薄层CT解剖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50具(男性29,女性21)经防腐处理过的完整成年尸头标本,均无畸形及外伤改变,鼻窦内无肿瘤、新生物及明显的炎症病变。 CT扫描条件:所用CT机为SEIMENS SOMATOM Plus-S型,窗宽2500,窗位100,电压主120KV,电流210mA。 1.2 方法 对50湿性头颅行鼻窦冠状位、水平位及矢状位CT扫描,扫描时间为2秒,层厚2mm,无间隔。水平位采用与听眦线(OM线,即为外耳门缘与眦连线)水平平行;冠状位与OM线垂直;矢状位冠状位垂直。 以筛窦水平位扫描第一层起逐层观测后筛窦气化范围,了解后筛窦与蝶窦、视神经管之间的关系;以筛窦冠状位CT扫描观测后筛窦与蝶窦、视神经之间的关系;以筛窦矢状位CT扫描中观测后筛窦与蝶窦之间的关系。 后筛窦气化的影像解剖分型、发度标准:后筛窦的影像解剖分型标准:以通过视神经管眶口内上缘点、颅口内上缘点及鞍结节分别引出垂直于蝶平面的三条垂线:A、B、C三线。根据后筛窦后限与A、B、C三条参照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将后筛窦分成四型:①管前型:后筛窦后限位于A线垂面以前;②半管型:后筛窦后限位于AB二线之间;③全管型:后筛窦后限达B线的垂面;④蝶鞍型:后筛窦后限达C线垂面。后筛窦的影像解剖分度标准:根据后筛窦侵入同侧蝶窦上方的程度将其分成三度:①Ⅰ°:后筛窦未侵入蝶窦上方(蝶筛隔板与蝶平面垂直);②Ⅱ°:后筛部分侵入同侧蝶窦上方,根据后筛侵入蝶窦上方是否达同侧蝶窦左右径的1/2将其进一步分成:Ⅱa°(小于蝶窦左右径的1/2)及Ⅱb°(大于蝶窦左右径的1/2);③Ⅲ°:后筛窦最后筛房完全侵入同侧蝶窦的上方(蝶筛隔板与蝶平面平行)。测量器械采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及电子计算器。
2 结果 2.1 后筛窦的影像的解剖分型 在本组50具头颅CT扫描片中的100侧后筛窦的观测中发现属管前型的占23%(23侧);半管型的占28%(28侧);全管型的占33%(33侧);蝶鞍型的占16%(16侧)。其中两侧气化分型完全相同者占33例(66例);两侧气化不相同者占17例(34侧)(图1~4)。
图1 双侧后筛窦呈管前型 图2 1侧呈全管型,1侧呈半管型 图3 双侧后筛窦呈全管型 图4 后筛窦1侧呈半管型,1侧呈蝶鞍型
2.1.1 两侧后筛窦分型相同者在各型中的分布(表1) 表1 两侧后筛窦分型相同者在各型中的分布
型别 %(n) 管前型 16(8) 半管型 20(10) 全管型 22(11) 蝶鞍型 8(4) 2.1.2 两侧后筛窦影像解剖分型不同者的各种组合中的分布(表2) 表2 两侧后筛窦分型不同者在各种组合中的分布
型别 %(n) 管前半管型 6(3) 管前全管型 6(3) 管前蝶鞍型 0(0) 半管全管型 6(3) 半管蝶鞍型 4(2) 全管蝶鞍型 12(6) 2.13 后筛窦各型在两侧的分布(表3) 经t检验两侧分型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
表3 后筛窦各型在两侧的分布(n)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嗅凹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额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