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嗅凹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向内下倾的骨板,它由眶顶向筛板下倾的形式有2种:一种是直接斜向筛板;一种是先形成一平台段,在近筛板时徒然下降,形成嗅凹[2](图1~3)。本组资料中筛顶板与筛板平移的占46侧(左侧25,右侧21);而形成嗅凹的有54侧(左侧25,右侧29)。



图1 筛顶板与筛板间移行程嗅凹,鸡冠气化
图2 筛顶板直接向筛板移行
图3 1侧筛顶板直接向筛板移行1侧筛顶板与筛板间移行呈嗅凹

2.2 筛顶板内侧缘与筛板间的高度差(附表)
  在54侧形成嗅凹的鼻窦冠状位CT扫描片中,前筛顶板与筛板之间形成的高度差的平均值为8.8mm,后筛顶板与筛板之间形成的高度差的平均值为2.8mm,前后嗅凹深度之间经t检验相差非常显著(P<0.01)。

附表 筛顶板内侧缘与筛板间的高度差±s(min~max)mm

项目 左侧 右侧
前 9.3±4.0(4.5~15.7) 8.3±3.9(3.7~16.1)
中 6.1±2.3(3.7~11.9) 6.3±2.2(3.3~11.0)
后 2.9±2.4(0.4~8.4) 2.7±1.5(1.2~4.4)
3 讨论
3.1 筛顶板与筛板之间的移行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筛窦顶壁(筛顶板)为颅前窝的一部分,是临床筛窦手术的上界,筛顶板的内侧在中鼻甲附着处与筛板延续。在CT扫描冠状位片中显示,筛顶板是一向后向内下倾的骨板,它由眶顶向筛板下倾的形式有二种类型:一种是直接斜向筛板;一种是先形成一平台段,在近筛板时徒然下降,形成嗅凹。本组资料中筛顶板与筛板平移的为46侧(左侧25,右侧21),占46%;而形成嗅凹的有54侧(左侧25,右侧29),占54%。这一数据与国内外的报导相符[1~3]。在临床实践中如术前能从病人的鼻窦冠状位CT扫描中了解筛顶板与筛板移行的类型,对开展鼻内筛窦切除术或鼻内窥镜下筛窦切除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2 嗅凹及其临床意义
  筛板板与筛板间移行如是先形成平台,再徒然下降即形成嗅凹。嗅凹的形成使得筛窦尤其是前筛窦不仅顶壁与颅前窝底相邻,而且使筛板以上部分的筛窦内侧壁(嗅凹的侧壁)也暴露在颅前窝。筛顶板与筛板间形成嗅凹,使筛顶与筛板间形成一高度差。Keros把这一差距分为3组,各组之间差异较大:第1组二者之间的差距为1~3mm,占11.6%;第2组为4~7mm,占70.2%;第3组为8~16mm,占18.3%。本组资料中差距在0.1~3.9mm之间的有23侧,占42.6%;在4~7.9mm之间的有26侧,占48.2%;在8mm以上者有5侧,占9.2%。中鼻甲基板常附着于筛板外侧缘与筛顶板内缘之间的连接处,也是筛窦上界与颅前窝底的重要标志。嗅凹侧壁的厚度比筛窦顶壁的厚度明显要薄,大约只有筛窦厚度的1/5~1/10。从本组资料来看,筛顶板与筛板间移行形嗅凹者达54%。通过术前鼻窦的冠状位CT薄层扫描能清晰反映出病人的筛顶板与筛板移行的情况,做到术前清楚了解形嗅凹的深度,为手术彻底切除筛窦内的病变而不造成嗅凹侧壁的破坏,造成术后脑脊液鼻漏。在鼻内窥镜筛窦手术时我们必须记住:①筛顶板与筛板间移行形成嗅凹者占半数以上,这时的筛窦顶壁明显高于筛板,并形成嗅凹侧壁,该壁骨板比筛顶板薄,极易损伤;②中鼻甲前上方附着于筛顶与筛板连接处,手术时必须保持中鼻甲的完整,绝不向内超越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转基因小鼠人载脂蛋白AI基因表达对血浆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选择性抑制剂对大鼠
    低氧对大鼠不同节段肺动脉一氧化氮合酶
    纤维粘连蛋白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
    开链、闭链测试对屈伸膝肌等速力矩的影
    血管铸型观察bFGF对大鼠颌面部移植脂肪
    去除外骨膜对引导性骨再生模型成骨过程
    含氯消毒剂灭活噬菌体效果的影响因素研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大鼠异氟醚MAC的
    咪唑安定及异丙酚对大鼠心肌细胞电生理
    布洛芬对创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左旋咪唑对氯胺酮麻醉家兔红细胞免疫功
    热应激反应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影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