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筛板区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ords:Ethmoid roof Cribrum Crsta galli CT scanning

  内窥镜鼻窦手术的高危区即前颅窝底筛窦顶壁及筛板区,临床上常的严重并发症如脑脊液鼻漏、大出血、失明以及颅内感染等均有可能系术者不了解筛板区的解剖及变异所造成[1,3]。高分辨CT扫描对术前了解筛板区的解剖及变异,指导内窥镜鼻窦手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50具(男性29,女性21)经防腐处理过的完整成年头部标本,均无畸形及外伤改变,鼻窦内无肿瘤、新生物及明显的炎症病变。
  CT扫描条件:所用CT机为SEIMENS SOMATOM Plus-S型,窗宽2500,窗位100,电压120KV,电流210mA。
1.2 方法 对50具湿性间颅标本行鼻窦冠状位及矢状位CT扫描,扫描时间为2秒,层厚2mm,无间隔。冠状位与听眦线(OM线,即为外耳门上缘与外眦连线)水平垂直;矢状位与冠状位垂直。
  从鼻窦冠状位CT扫描片中从前而后逐层观测筛顶板的形状、大小,有无缺损;测量筛顶壁的厚度;观测筛板的形状及大小;观测筛顶与筛板的关系及其毗邻结构。测量器械采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电子计算器。

2 结果
2.1 筛板前后径(表1)

表1 筛板前后径±s(min~max)mm

项目 左侧 右侧
内侧 19.4±3.5(13.7~25.3) 20.0±3.1(13.7~23.7)
外侧 18.7±3.7(12.6~26.5) 18.6±4.0(11.2~26.8)
2.2 筛板左右径
  在冠状位CT扫描片中找出显示鸡冠的层面,以鸡冠前、中、后部层面测量筛板的左右径(表2)
表2 筛板左右径±s(min~max)mm

项目 左侧 右侧
前 2.1±0.5(1.1~2.7) 2.0±0.4(1.3~2.7)
中 2.7±0.7(2.1~4.6) 2.6±0.7(1.8~4.3)
后 2.2±0.6(1.4~3.3) 2.2±0.6(1.4~3.4)
  经t检验,筛板左右经前部与中部之间相差非常显著(P<0.01);前部与后部之间相差不显著(P>0.05);中部与后部之间相差非常显著(P<0.01)。
2.3 筛顶板的前后径(表3)
表3 筛顶板前后径±s(min~max)mm

项目 左侧 右侧
内侧 31.1±4.2(26.5~38.2) 20.0±3.1(13.7~23.7)
外侧 18.7±3.7(12.6~26.5) 18.6±4.0(11.2~26.8)
  筛顶板为筛窦的顶壁,是颅前窝底的组成部分,其大小形状根据筛窦气化发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其略微向内向后倾斜。
2.4 筛顶板的左右径(表4)
表4 筛顶板左右径±s(min~max)mm

项目 左侧 右侧
前 10.7±2.5(6.8~14.5) 11.4±3.8(7.0~22.2)
中 9.9±3.8(6.4~118.3) 9.1±2.5(4.9~15.3)
后 11.2±4.7(2.7~21.1) 10.2±3.7(6.4~20.9)
  经t检验,筛顶板左右径前中、中后及前后之间比相差不显著(P>0.05)
2.5 筛顶的厚度(表5)
表5 筛顶的厚度±s(min~max)mm

项目 左侧 右侧
外侧    
前 1.3±0.6(0.4~2.3) 1.9±1.1(0.6~3.8)
中 1.8±0.8(0.3~2.9) 1.7±0.8(0.7~2.9)
后 1.6±0.9(0.4~4.1) 1.8±0.9(0.9~3.9)
内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津医精神运动成套测验 JPB 在碘缺乏病
    鸣禽发声控制核团古纹状体粗核壳区的投
    人性化护理在患儿术前等候区的应用
    骨性颅底斜坡区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