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蝶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g anatomy CT scanning

  随着鼻显微外科及内窥镜鼻窦外科的广泛开展,有关蝶窦及蝶鞍区的解剖研究也受到临床工作者及临床解剖学者的重视,关于蝶窦的解剖至今报告不少,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采用CT扫描进行影像解剖学研究的甚少[1,2,4]。本文通过对蝶窦进行多方位CT扫描,全面了解蝶窦的气化发育情况,进行详细分裂,为开展经鼻蝶鞍区手术及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蝶窦的影象解剖学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50具(男性29,女性21)经防腐处理过的完整成年头部标本,均无畸形及外伤改变,鼻窦内无肿瘤、新生物及明显的炎症病变。
  CT扫描条件:所用CT机为SEIMENS SOMATOM Plus-S型,窗宽2500,窗位100,电压120KV,电流210mA。
1.2 方法 对50具湿性头颅行鼻窦冠状位、水平位及矢状位CT扫描,扫描时间为2s,层厚2mm,无间隔。水平位采用与听眦线(OM线,即为外耳门上缘与外眦连线)水平平行;冠状位与OM线垂直;矢状位与冠状位垂直。从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CT扫描片中测量出蝶窦的最大左右径、最大前后径及最大上下径(图1)。从正中至蝶窦外侧壁的距离(图1),正中线为通过鼻中隔前端及后端的连线。观察蝶窦向蝶骨体内气化的程度。根据蝶窦向不同方向的气化进展进行分类:①向鞍背气化程度;②向蝶骨小翼气化程度。蝶窦腔气化程试制分型标准:采用吕光宇等的蝶窦分型法[1]。向鞍背气化程度的分度标准:(图2)。向蝶骨小翼气化程度的分度标准:(图3)。




图1 蝶窦的大小(轴位)
Ⅰ度:气化未过鞍背
Ⅱ度:气化达鞍背根部
Ⅲ度:气化达鞍背内部
图2 蝶窦向鞍背气化的分度标准
Ⅰ度:蝶窦气化未达视神经管
Ⅱ度:蝶窦气化过视神经管的一部分
Ⅲ度:蝶窦气化超越越视神经管
图3 蝶窦向蝶骨小翼气化的分度标准

2 结果
2.1 蝶窦窦腔的各项径线(表1)

表1 蝶窦腔大小测量±s(min~max)mm

项目 左侧 右侧
左右径 18.5±9.1(5.0~35.7) 17.6±6.2(6.0~31.3)
上下径 21.0±11.5(6.4~43.9) 20.4±7.4(5.3~29.7)
前后径 22.2±9.0(10.6~38.3) 20.8±7.5(7.2~32.2)
2.2 从正中线至蝶窦外侧壁的距离
  从正中线至蝶窦左侧外侧壁的距离:最小为8.8mm,最大为24.2mm,平均为14.8±4.8mm;从正中线至蝶窦右侧外侧壁的距离:最小为5.5mm,最大为20.9mm,平均为15.2±4.8mm。
2.3 蝶窦气化分型
2.3.1 向蝶骨体的气化程度分型(表2) 根据其气化发育的特点,我们提出将蝶窦向蝶骨体气化的程度分成五型:Ⅰ型(甲介型):蝶窦腔气化仍局限在蝶甲内;Ⅱ型(鞍前型):蝶窦腔气化未越过蝶前后软骨的融合带即鞍结节;Ⅲ型(半鞍型):蝶窦腔气化越过了蝶前后软骨的融合带,但未越过蝶鞍的中点;Ⅳ型(全鞍型):蝶窦腔气化未越过蝶枕融合线;Ⅴ型(鞍枕型):蝶窦腔气化越过蝶枕融合线,向鞍背及枕骨方向气化。
表2 蝶窦向蝶骨体气化程度分型(n)

分型 左侧 右侧
Ⅰ 4 0
Ⅱ 11 7
Ⅲ 3 15
Ⅳ 5 9
Ⅴ 27 19
2.3.2 向鞍背气化程度的分度(表3)
  根据蝶窦腔向鞍背气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三度:Ⅰ°:蝶窦腔气化未达鞍背;Ⅱ°:蝶窦腔气化达鞍背根部;Ⅲ°:蝶窦腔气化达鞍背内。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转基因小鼠人载脂蛋白AI基因表达对血浆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选择性抑制剂对大鼠
    低氧对大鼠不同节段肺动脉一氧化氮合酶
    纤维粘连蛋白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
    开链、闭链测试对屈伸膝肌等速力矩的影
    血管铸型观察bFGF对大鼠颌面部移植脂肪
    去除外骨膜对引导性骨再生模型成骨过程
    含氯消毒剂灭活噬菌体效果的影响因素研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大鼠异氟醚MAC的
    咪唑安定及异丙酚对大鼠心肌细胞电生理
    布洛芬对创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左旋咪唑对氯胺酮麻醉家兔红细胞免疫功
    热应激反应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影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