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经蝶进路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IMENS SOMATOM Plus-S型,窗宽2500,窗位100,电压120KV,电流210mA。
1.2 方法 对50具显性头颅标本行鼻窦冠状位、水平位及矢状位CT扫描,扫描时间为2s,层厚2mm,无间隔。水平位采用与听眦线(OM线,好为外耳门上缘与外眦连线)水平平行;冠状位基本与OM线垂直;矢状位与冠状位垂直。
  通过鼻窦矢状位CT扫描片中找出经过正中线的层面,从该断层片中测量从前鼻棘至蝶窦前壁,鼻根点至蝶窦前壁,前鼻棘至鞍底中点及鼻根点至鞍底中点的距离。测量器械采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及电子计算器。

2 结果
  根据鼻外筛窦进路及鼻中隔蝶窦进路,测量从前鼻棘至蝶窦前壁,鼻根点至蝶窦前壁,前鼻棘至鞍底中点及鼻根点至鞍底中点的距离(附表)。

附表 经蝶进路的相关经线测量(±s(min~max)mm

项目 左侧 右侧
前鼻棘至蝶窦前壁 56.5±5.9(46.6~62.9) 54.9±7.2(44.5~62.6)
鼻根点至蝶窦前壁 44.3±5.6(36.7~54.3) 44.0±6.5(35.2~54.3)
前鼻棘至鞍底中点 74.5±6.4(62.5~82.4) 73.8±6.8(64.0~83.2)
鼻根点至鞍底中点 60.9±7.2(55.8~73.7) 60.2±7.8(49.2~73.6)
  经t检验,从前鼻棘至蝶窦前壁及鞍底中点与鼻根点至蝶窦前壁及鞍底中点的距离之间相差显著(P<0.01)
3 讨论
3.1 不同途径的经蝶进路鞍区手术的优缺点
  自1897年Giordano首次在尸体上行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至今,历经百年,经鼻蝶窦进路发展到十几种,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及内窥镜技术的发展,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并使该进路手术的适应证扩大到整个鞍区[1,2]。经过实践的检验,经鼻处筛窦蝶窦进路及经鼻中隔蝶窦进路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认同,使之成为鞍区手术最常用的2种进路。经鼻外筛窦蝶窦进路优点在于:①此进路较其他颅外进路短,本组资料中测出此时路较经鼻中隔蝶窦进路短12~14mm,两者之间相差非常显著;②手术视野较宽敞,使于双手操作;③切口无菌消毒好。缺点在于:①手术不能保持正中线操作,此进路之轴线与正中线偏斜10~15。,术中有损伤鞍旁重结构的危险;②术后面部遗留疤痕;③如不熟悉眶内侧壁的解剖,术中易损伤筛前及筛后动脉,引起难以处置的出血,影响术野及延长手术时间。经鼻中隔蝶窦进路能保持正中线操作,伤及鞍旁结构的发生率较鼻外筛窦进路要少,但术野小,径路长。
3.2 CT影像解剖测量对选择手术进路的作用
  以往的有关经蝶进路的解剖研究对临床手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具体病人的手术指导意义不大,本文通过对头颅鼻窦CT多方位扫描观测认为,术前对临床病人进行鼻窦多方位CT扫描,一方面可从矢状位CT扫描片中测量出2种不同进路的解剖数据,该数据的测量对病人手术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CT扫描了解病人鼻窦的气化发育情况,尤其是后筛窦及蝶窦的气化发育类型及分度,是否存在蝶上筛房或Onodi窦,对选择手术进行路意义很大(图1,2),尤其是两侧后筛窦及蝶窦气化发育不一致者,应选择气化发育良好的一侧进行手术,如有蝶上筛房或Onodi窦,而蝶窦气化较差者应尽量选择经鼻中隔进路。



图1 A点为前鼻棘,B点为鼻根点,C点为蝶鞍中点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单鼻孔经蝶入路与经颅入路显微切除垂体
    单鼻孔经蝶入路与经颅入路显微切除垂体
    经口内上颌窦进路摘除眶尖区金属异物
    同期前后进路手术减压治疗前后嵌压脊髓
       仿真内镜对鞍底的显示及在经蝶垂体
    神经导航辅助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