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突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
|
者)40例(80侧),年龄16~68岁,病程4月~30年;②非鼻窦炎组(包括由于鼻部、眼部或口腔等原因行冠状CT扫描,无典型鼻窦炎表现,CT扫描鼻窦、鼻腔无阳性发现者)27例(54侧),年龄19~70岁。 CT机为SEIMENS SOMATOM Plus-S型,全部患者均取仰卧头过伸位,以听-眦线为基线,扫描平面与硬腭垂直,以2 mm层厚连续薄层扫描,范围由鼻前棘至蝶窦后缘。CT片拍摄条件:窗宽250,窗位55,电压120kV,电流210mA,未采用增强扫描。 1.2 方法 1.2.1 观察内容 选择冠状CT片中上颌窦自然口显示最清楚的层面(多为第10层,距前鼻棘约20 mm),观测以下内容(测量方法参照Ummat[3]和Medina[4],如图1所示):①钩突头端的附着:取钩突刚刚开始显示的层面,观察头端的附着情况;②钩突的高度(即筛漏斗的长度[4]):取钩突最内(上)尖端为一点,钩突与鼻腔外侧壁交界处为另一点,测量两点间的距离以表示钩突的高度;③钩突的厚度:取钩突高度的中点,作垂直于钩突的直线,在该直线上测量钩突内、外侧面之间的距离,表示钩突的厚度;④钩突的内倾角:沿钩突的长轴引一直线,沿鼻腔外侧壁引一直线,两直线向下的夹角表示钩突与鼻腔外侧壁的角度。
A.示意图 B、C.冠状CT测量 ①钩突的高度(筛漏斗长度) ②钩突的厚度 ③钩突内倾角 图1 冠状CT上钩突的测量方法
1.2.2 鼻窦炎的计分 据Lloyd[5]的方法,以各鼻窦密度增高影(粘膜增厚、囊肿等)占整个窦腔的大致比例,对鼻窦炎的程度进行评分,计0~3分。0分:窦腔粘膜未见增厚、无积液;1分:窦腔粘膜轻度增厚,或窦腔内少量积液,其不透光区占窦腔面积的1/3以下;2分:窦腔粘膜中度增厚,不透光区占窦腔面积的1/3~2/3;3分:2/3以上的窦腔表现为混浊、密度增高影。分前组鼻窦(包括额窦、上颌窦、前筛窦)及全组鼻窦两项统计积分。然后分析两项积分与上述观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1.2.3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1.3 器材 游标卡尺(精确度 0.02 mm)、量角器、分规等。
2 结果 2.1 钩突头端的附着 在冠状CT上可见,钩突头端的附着呈三种类型:向外侧连于纸样板,向上达颅底,向内弯曲与中鼻甲外侧面相接(如图2)。比较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钩突的附着类型,P<0.01(x2检验),说明两组钩突头端的类型有显著差异(如图3所示)。非鼻窦炎组的3种类型比例大致相同,而鼻窦炎组中以纸样板型占了较大比例。
A.示意图 1.钩突 2.筛顶 3.额隐窝 4.额窦 5.上颌窦开口 cm.中鼻甲 ci.下鼻甲 B.冠状CT片 左侧为颅底型,右侧为纸样板型
图2 冠状CT上钩突头端的附着类型
图3 冠状CT上钩突附着类型的比例
2.2 冠状CT上钩突的测量 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经t检验,除钩突高度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差别。
表1 冠状CT测量结果 ±s mm
钩突 鼻窦炎组 非鼻窦炎组 P值 高度 7.4±2.6 6.5±2.4 <0.01**
厚度 2.3±1.0 1.9±1.2 >0.05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颈椎椎间盘与相应椎管及内容物关系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经蝶进路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