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汉族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 |
|
u;l,其中含10×扩增缓冲液;dNTPs各200μmol/L;引物P1、P2各0.5μmol/L;模板DNA3μl。置热循环仪(Ericom INC)中95℃预变性7min,再加Taq DNA聚合酶3U。按下列程序循环35次,即95℃变性1min,70℃退火1min,72℃延伸2min,最后于72℃再延伸7min。取产物5μl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啶(EB)染色,紫外灯下观察扩增是否成功。 3.扩增产物的限制性酶切:PCR扩增产物10μl(约0.3μg)直接用3U BsmⅠ酶切,65℃,过夜。反应终止后,产物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EB染色40min,以DNA片段长度标准物为参考,紫外检测仪下观察结果并照像。VDR基因判定参照文献〔3〕方法, 即缺乏相应酶切位点为BB型 (1 850bp),Bb型 (1 850、1 200、650bp)为杂合子,bb型(1 200、650bp)则代表存在相应酶切位点的等位基因。 4.BMD测定:双能X线吸收仪(DEXA)检测BMD。 5.统计学处理:使用SAS软件包,基因频率采用基因计数法计算,基因型频率比较采用似然比χ2检验。
结 果
一、PCR 扩增 VDR 基因:模板DNA提取后,经PCR扩增,扩增出特异性片段(1 850 bp)。 二、PCR-RFLP法确定VDR基因:共测定162例样品,用限制性内切酶BsmⅠ检出2种不同基因型,即Bb、bb,未检出BB等位基因。 三、VDR基因型频率分布:按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计算不同组别研究对象VDR基因型频率,对照组中VDR基因型bb、Bb、BB分别为91.36%(148/162)、8.64%(14/162)、0%;骨质疏松组分别为82.35%(14/17)、17.65%(3/17)、0%,两组均未检出BB基因型,并且,两组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四、不同人群中VDR基因型频率分布:由附表可见,我国健康汉族中老年妇女VDR等位基因频率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中国汉族人以bb型最多,占91.36%,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该基因型占第二位(28%~32%)。韩国、日本则以此型最多,在数值上与我国汉族较为接近,但也有一定差别。
附表 不同人群VDR基因型频率分布
bb Bb BB 作者及文献 中国汉人 (162例) 91.36 (148) 8.64 (14) 0 本文 美 国 (85例) 28 (24) 55 (47) 17 (14) Hustmyer FG〔4〕 澳大利亚 (244例) 28 (68) 50 (122) 22 (54) Morrison NA〔1〕 法 国 (189例) 32 (61) 51 (96) 17 (32) Garnero P〔5〕 日 本 (102例) 55 (56) 38 (39) 7 (7) Yamagata Z〔6〕 韩 国 (70例) 85.7 (60) 12.9 (9) 1.4 (1) Lim SK〔3〕
注:括号外数字为频率(%),括号内数字为例数。
讨 论
Morrison等〔1〕研究认为,VDR基因型可以预测骨质疏松。他们对白种人调查时,发现60岁以上健康妇女,75%的BB基因型的BMD低于骨折阈,而61%的bb基因型高于骨折阈,骨质疏松的患者,BB基因型表现极为活跃。 我们的研究结果,中国健康汉族中老年妇女和骨质疏松患者VD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均以bb基因型最多,分别为91.36%和82.35%,两组均未检测出BB基因型,说明BB基因型还不能作为汉族人群预测骨质疏松的一项指标。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成都市3 333例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广东开平 博罗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