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埋置技术 |
|
导线顺利地通过三尖瓣;再换成直指引钢丝操纵电极导线使其头端固定于右室心尖部。电极导线固定的位置关系到ICD能否感知心动过速和有效除颤。 3.2.3 囊袋制作 目前使用的ICD可像起搏器一样埋于胸前,不过脉冲发生器体积仍较大,最小者容积也达45 ml,重量不低于90 g 。为防止皮肤受压而产生破溃,多采取肌肉下埋置,切口可选在胸三角区或锁骨下静脉下缘5~8 cm处。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暴露胸大肌,将胸大肌和胸小肌进行钝性分离(不剪断肌肉),彻底止血,作一适合脉冲发生器大小的囊袋,以脉冲发生器可完全埋入为度。在切口以下彻底止血,防止渗血和发生血肿。对肥胖、皮下组织丰满的病人,亦可在皮下制作囊袋。
4 阈值测定 阈值测定关系到埋置的ICD能否正确识别VT/VF并及时予以心律转复、除颤与起搏等。 4.1 起搏阈值 ICD具有起搏器的功能,所以拟用起搏分析仪测试起搏阈值和感知阈值。对ICD来说后者的测试则更为重要,要求R波振幅>5 mV,最好是达到8 mV。因为发生VT/VF时QRS波群振幅往往较低,如不能感知则不能除颤和转复心律,这将是很危险的。其它参数值与埋植起搏器的要求一样。适宜的起搏阈值是除颤阈值不高的间接反映。在测试除颤阈值时,宜从低能量开始,以减少VT/VF的诱发次数。 4.2 除颤阈值(Defibrillation threshold,DFT) 系指将VF转为窦性心律的最低能量,为了安全起见,一般只要求有效转复心律的能量相对较低便可。因此所测定的DFT都比实际的DFT偏高。为了测试DFT需诱发VF。诱发的方式有四种:①T-电击,②50 Hz暴发式起搏,③手控暴发式起搏,④程控电刺激。诱发VF应予静脉麻醉,使病人处于朦胧状态,以减少痛苦。当VF诱发时,如ICD不能终止,则应立即行高能量体外除颤。
5 术后观察 埋置ICD后应进行24 小时持续心电监测,了解心律和心率的变化,并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术后第二日应该用体外除颤分析仪进行电生理检查,诱发VT/VF,观察ICD的治疗效果。这一点实际上很难做到。但至少应进行一次起搏阈值和各项参数的测试,如各项参数没有太大变化、阈值低,说明电极导线固定位置良好,据此可推测ICD具有很好的抗心动过速起搏和除颤功能。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一些问题 下一个医学论文: 埋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适应证及术后随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