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临床应用分析 |
|
Pacemaker
业已证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国内ICD的临床应用日渐增多,在埋置技术、疗效观察、工作参数的设置和调整以及相关合并症的诊治方面都需要逐步积累和交流经验以促进这一先进治疗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本文介绍我们埋置ICD 9例病人的随访结果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例病人均系男性,年龄54.8±8.7(41~66)岁,均有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VT),术前均接受胺碘酮治疗,该药能减少但不能预防VT或(和)心室颤动(VT/VF)发作。2例有VF史,8例于术前有电击复律/除颤史,例4于ICD术前装有单极VVI起搏器(Prevail 8085)。临床诊断冠心病7例(6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各1例。 1.2 ICD功能及工作程序设置 Ventak PRxⅢ(CPI公司产品)和Jewel 7220以及Micro jewel 7221(Medtronic公司产品)的快速心律失常识别标准均包含频率阈值和持续时间两项,都有快速心律失常的突发性(Onest)和稳定性(Stability)辅助标准,分别用以鉴别窦性心动过速(简称窦速)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程序均有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电击复律(CV)/除颤两种方式;ATP有短阵快速和周长递减两种刺激方式,最大电击能量均为34 J;每种型号都可设置三个工作区即一个VF工作区(VF区)和两个VT工作区[VT区和快速VT区(FVT)]。这些型号的ICD还具有抗心动过缓起搏以及储存心内电图和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周长、联律间期、治疗方式、效果等功能。 9例病人ICD工作程序设置及随访时间见表1所示。3例使用Ventak PRxⅢ、4例使用Jewel 7220、2例使用Micro Jewel 7221。3例设三个工作区,其余设两个工作区(VT区和FVT区)。4例选用心动过速突发性标准。对于VF,每例所设置的首次电击能量较除颤阈值高5~6 J,从第二次开始使用最大电击能量。VT治疗程序都采取ATP-低能量电击-高能量电击的阶梯治疗方法。 2 随访内容及结果 2.1 随访内容 ①与ICD手术相关的合并症,如伤口愈合情况、囊袋血肿或感染、电极脱位等。②病人的生活质量,有无因ICD发生心理障碍。③ICD性能及工作状况,通过程控仪了解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周长、终止方式与治疗效果。术后第二天、出院前均用程控仪调取储存资料一次,以后每三个月随访一次。9例病人随访9.8±8.0个月。 2.2 随访结果 见表2。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电极脱位和囊袋感染,伤口均愈合良好。所有病人有ICD下坠感,囊袋同侧上肢活动不便。7例经储存资料证实共发生VT 666次,均被ICD有效终止,治疗程序总有效率100%,其中首次程序治疗成功率97%,10次VT被治疗加速至符合VF标准经电击除颤成功。2例因窦速发生误放电,经加用快速心律失常突发性标准后未再发生。6例经储存资料证实发生过电击,此后均对电击有恐惧感。例6因路途遥远,出院后未至医院随访,电话告之有电击发生,无法经储存资料证实。
表1 9例病人ICD工作程序的设置
例 号 ICD型号 工作区 诊 断 程 序 治 疗 程 序 周长 时间 辅助标准 ATP1 ATP2 CV(J) (ms) (s) 起搏方式 起搏间期 起搏方式 起搏间期 首次 最大 1 Ventak PRxⅢ VF 300 1.0 25 34 VT 570 2.0 突发性 周长递减 81% 10 34 2 Ventak PRxⅢ VF 300 1.0 34 34 VT 545 2.5 突发性 周长递减 81% 短阵快速 78% 0.5 34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埋置心脏复律除颤器患者的随访与药物辅助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随访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