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文祥
【摘 要】本文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学习动机理论,归因、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和学习策略理论,分析了造成中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学习没兴趣的原因。发现这些学生: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必须通过诱因的刺激来提高学习动机;有习得性无力感,必须帮助他们消除无力感,积极归因,增强自我效能感,最终产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认知兴趣;通过学习策略的运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产生成就感,保持学习的兴趣;教师不仅要从学生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应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英语 学习兴趣 认知心理学 解决问题
1 背景介绍
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师经常反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有的老师说是学生的英语基础太差。因为学生大多数是上不了高中,才上中职学校的。也有的老师说基础差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关键是好多学生就不爱学习,即没有学习兴趣。作者也是一所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也面临上述的问题。但是,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才是做老师的首要任务。
要解决学生不爱学英语的问题,应该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应该说有很多关于此问题的研究。有从分析学生的学习背景入手的,有从分析老师的教学方法入手的。但笔者发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此问题的研究不多,特别是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因此,笔者认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如何激发中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2 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原理分析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低的原因
1.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 Anderson, 1983, 1990)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将知识看作是个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分别从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和教师是怎样教学的两个方面或角度分析了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独特的有价值和意义的观点。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针对性。对于英语学习兴趣低的学生,通过分析他们的学习心理,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针对这些原因,调整自己的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
2.运用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或原理分析问题
认知心理学有很多的理论。笔者认为,针对本文提到的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低的问题,可以运用下面一些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或原理。
2.1.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他有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因素构成(路海东,2007)。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同样受到动机的支配,这种动机就是学习动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驱力主要是学习的自觉性和认识兴趣或称为求知欲。学习动机也离不开诱因和目标。如知识、名次、老师表扬、竞赛等。
2.2.归因和习得性无力感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研究归因的理论很多。其中维纳(1974)的归因理论影响最大。维纳将成就任务时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并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维度划分(表1)。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梅尔和塞利格曼(1976)研究了习得性无力感,并指出,无力感的学生与他们失败后的不良心态和消极归因有着密切联系。
维纳的二维归因理论认为,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倾向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努力或不努力,进而提示自己在下一次学习中应该更加努力取得成功;成就动机低的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运气,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和自己的能力不足。英语学习差、没学习兴趣的学生,如果考试没考好,或者课堂问题没回答上来,倾向将原因归因于任务太难和自己的能力不足,进而产生无力感,认为自己怎么做都不会成功。也就对英语学习更不感兴趣了。
2.3.学习策略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最先开始对学习策略的系统研究。它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个体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路海东,2007)。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Mckeachie et al. , 1990)。
学习策略的正确运用,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起到促进作用。对学习差的学生的作用特别明显,可以显著提供学习成绩。
解决问题
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学习动机理论,归因、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和学习策略理论的分析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