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艾滋病流行态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
|
病流行严重,其中梅毒发病率居全国前列[1],因此,对艾滋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及进行有关应用研究,确定本省艾滋病的流行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将有助于预测福建艾滋病流行趋势,为正确制定本省艾滋病的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监测方法及对象 在全省各地具备条件的医疗单位、卫生防疫、检疫部门及血站(库)等单位设立监测点(初筛实验室),采用常规监测及哨点监测的方法。根据卫生部和省艾滋病监测中心确定的重点及高危人群的范围,以献血员、回国人员、外籍人员、性乱者、海员及HIV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及吸毒人员等为对象进行监测。 1.2 检测方法 按照卫生部颁《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2]检测血清HIV抗体。血清标本应用ELISA、PA等方法进行初筛试验,凡重复阳性者由省AIDS确认实验室用蛋白印迹(WB)试验进行确认。 1.3 流行病学调查 在血清标本被确定为HIV抗体阳性后,即对抗体阳性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可能的感染来源、途径及可能进一步传播的范围等,了解家属或性伴的有关情况,并收集AIDS病人的有关临床资料。 1.4 HIV-1亚型的鉴定 参照文献[3]方法进行。采集25例HIV/AIDS病例全血分离淋巴细胞,用NP40 及蛋白酶K裂解法提取细胞染色体DNA,选用4条引物(env-L,env-i,env-k,env-C)进行套式PCR扩增获取HIV-1 C2-V3区的DNA片段,经切取琼脂糖凝胶上的特异DNA电泳带用Qiaex试剂纯化后用于核苷酸序列测定。以env-D3h和env-f2为测序引物,提纯的PCR产物为模板,采用荧光标记末端终止物循环测序试剂盒(ABI公司)进行扩增反应,自动DNA序列分析仪测序,使用GCG公司序列分析软件对各样品的序列与国际标准亚型序列进行比较鉴定。
2 结果
2.1 监测人群的类型及HIV抗体阳性者检出情况 检测标本主要来自本省沿海地区。从1987年1月至1999年12月31日止,全省共检测了各类血清标本780 229份(见表1)。其中福州地区监测数最多,占全省监测总数的54.7%,发现的感染者及病人数占总发现数的60%,位居首位,其次为泉州,占15%,其它分别为莆田、厦门和漳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个别山区县市也已发现病例。
表1 福建省艾滋病监测重点人群的类型及发现数 (1987年1月-1999年12月31日)
人群 主要 监测对象 监测数 阳性 数 检出率 (‰) 性病及性乱人群 性病病人、暗娼、嫖客等 38669 4 0.100 血传播人群 献血员、吸毒者等 349941 6 0.017 外籍人员 华侨、外国人、留学生等 9594 7 0.730 回国人员 海员、劳务、公务等 88120 40 0.454 服务人员 宾馆、发廊桑拿、酒吧等 81204 5 0.062 出国体检人员 175031 4 0.023 涉外婚检 16014 16 0.999 密切接触者 感染者的配偶等 153 12 78.431 临床可疑病人 369 32 86.720 其他 司机、境内复查等 21134 5 0.237 合计 780229 131 0.169
从表1可见,检出例数以回国的劳务人员、偷渡者和海员等人群最多,共检出40例,其次为临床可疑病人,检出32例。但检出率则明显以疑似艾滋病病人和HIV感染者的配偶或性伴为高,分别达到86.7‰和78.4‰。 感染者发现数逐年增多。从1987年始至1993年底约6年的时间,福建发现的HIV感染者只有20例,但1994年后发现数明显增加,1998年全年发现33例,1999年发现28例,两年发现数占累计发现数的46.1%(61/131),表明HIV在福建的流行速度正在加快(见表2)。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能与大肠杆菌O157 H7 抗血清交叉凝集的5种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下一个医学论文: 巧用心理学知识有效记忆英语词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