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与大肠杆菌O157 H7 抗血清交叉凝集的5种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
|
57抗原的其它种属的细菌,其中4种为国内外首次发现,2株检出菌亦同时携带H7抗原。经保种半固体保存10~28个月仍能与O157血清发生交叉凝集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在莆田、福州地区医院采集腹泻患者粪便,在屠宰场或菜市场采集畜禽粪便标本,直接划种于SMAC平板,肉类标本经EC肉汤增菌后作细菌分离培养。菌株编号详见表1。 1.2 血清学和生化试验 在SMAC平板上挑取疑似O157∶H7及其它特征的菌落与大肠杆菌O157诊断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对强凝集者(++~+++)以O157单克隆抗体及H7抗血清进一步作玻片凝集,同时接种双糖琼脂斜面,进行常规生化鉴定,并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AMS)作验证,该设备及GNI鉴定卡系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阳性参考菌株EHEC 882364来自中国预防医科院流研所。 1.3 诊断试剂 大肠杆菌O157及H7单价诊断血清、O157单克隆抗体、EPEC、EIEC、ETEC、ESIEC、志贺氏菌、沙门氏菌O血清以及PCR EHEC-Hly引物购自中国预防医科院流研所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常规生化管与培养基由本实验室自配。 1.4 肠毒素检测 采用乳鼠灌胃法及兔肠结扎法。 1.5 药敏试验 采用平板药物稀释法,抗生素新生霉素、万古霉素、cefixime(Sigma产品)购自北京陆桥商检高技术公司;亚碲酸钾(化学纯)购于上海徐汇化工服务部。含药基础培养基为SMAC琼脂,含药浓度新生霉素20 μg/ml, Cefixime 0.05 μg/ml,亚碲酸钾2.5 μg/ml,万古霉素4.0 μg/ml。
2 结果
2.1 菌体形态和初筛 在SMAC平板上(37℃ 24 h)挑取不同类型的菌落,以大肠杆菌O157单价血清进行试探性玻片凝集,结果有4类菌落凝集阳性(表1)。这些菌株在血琼脂平板上多数形成灰白菌落,只有FP21出现溶血环,其它7株均不出现溶血。经革兰氏染色镜检,8株检出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
表1 O157血清凝集交叉菌株的菌落形态
FP21 FP38 FG2 FP5 FB7 PC11 PC67 PC71 EHEC882364 SMAC 菌落形态 乳白混浊 红色圆形 红色圆形 无色透明 无色透明 无色圆形 无色半透明 无色半透明 无色圆整 光滑扁平 光滑隆起 光滑隆起 光泽扁平 光泽扁平 光滑湿润 光泽湿润 光泽湿润 稍混湿润 2~2.5 mm 1.5~2.5 mm 1.5~2.5 mm 约1 mm 约1 mm 1.5~2.0 mm 1.5~2.0 mm 1.5~2.0 mm 1.5~2.0 mm
2.2 血清学试验 对初筛后的O157血清凝集阳性菌株3次传代,进一步以大肠杆菌O157及H7单价血清进行玻片凝集反应,结果这8株仍能与O157血清发生强凝集其中FP5、FB7还能同时与H7抗血清发生凝集反应,FP3、FG2凝集颗粒较小,其它6株凝集颗粒同对照株)。这些菌株与O157单克隆抗体,志贺氏4种多价血清,沙门氏菌A-F血清,EPEC、EIEC、ETEC、ESIEC多价血清均不发生凝集,在生理盐水中不自凝。将这些菌株接种半固体保存10~28个月,其O157凝集度及反应速度仍然如初,但FP5、FB7丧失了与H7抗血清的凝集力(表2)。 检出菌株经100℃加热30 min再行O157血清凝集,结果3株仍保持原有凝集度,1株F(G2)凝集度及反应速度均降低,4株变为阴性,见表2。 表2 与O157抗血清交叉凝集菌株血清学试验结果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福建省宁化县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福建省艾滋病流行态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