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中学生心理应激因素的初步分析 |
|
0.6岁。 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表调查的方法进行。由调查员在教室中将调查表发给学生,用统一的导言向学生介绍填表的方法。收回前逐一核对填表情况,以保证调查质量。 参考有关文献[1,2],并对150名中学生进行开放问卷的基础上设计完成的问卷表共分为三大部分:a.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出生日期、年级、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b.生活事件: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的97道问题。每个生活事件问题均包括两方面内容:定性选择是否在半年内遇见该项生活事件:如果选择“否”,计分为“0”;如果选择“是”,再半定量选择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程度,计分为: 1=无影响 2=轻度影响 3=中度影响 4=重度影响。c.应对紧张事件的处理方式:共一道多选题,如下: (1)尽快地将不愉快忘掉,(2)将自己的情绪压在心底不让其表现出来,但又忘不掉,(3)如有必要立即主动求助于别人或找人诉说,(4)抽闷烟或喝闷酒,(5)服用安定等药物,(6)换一种环境,(7)迁怒于别人而经常发脾气 统计分析指标 调查表中有关“基本情况”和“应对紧张事件的处理方式”,采用一般的统计方法和指标。而“生活事件”的问卷答案,则采用以下指标: a.反映生活事件对学生群体影响范围的统计指标
b.反映生活事件对学生中阳性亚群影响程度的统计指标:生活事件影响程度均数和生活事件影响程度标准差(阳性亚群指在定性研究中,在半年内曾遇见该项生活事件的这部分学生) c.综合反映生活事件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程度的统计指标 为了能综合反映生活事件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程度,在这次研究中,我们借鉴“人群龋均数”的概念,设计了应激指数(Stress Index,SI)”这个统计指标。 应激指数(SI)=生活事件发生率×生活事件影响程度均数
结 果
1. 生活事件发生率地区及性别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城区学生经历某项生活事件的人数较郊区学生要多。无论城区还是郊区,“考试排名次”和“考试失败或不理想”都是初一学生的前两位的生活事件,除此此外,对于郊区学生来说,“交上新朋友”和“调座位”的位次居前,而对于城区学生来说,“开家长会”和“与同学关系融洽”居二、四位。
表1 城区和郊区的前十位主要生活事件
主 要 生 郊 区 城 区 合 计 x2 P 活 事 件 例次 百分数 位次 例次 百分数 位次 例次 百分数 位次 考试排名次 89 76.72 1 73 82.02 2 162 79.80 1 1.584 0.208 考试失败或不理想 86 74.14 2 75 84.27 1 161 79.31 2 3.976 0.046 交上新朋友 86 74.14 2 68 76.40 5 154 75.86 3 0.437 0.508 调座位 83 71.55 4 64 71.91 6 147 72.41 4 0.100 0.874 与同学关系融洽性 71 61.21 5 70 78.65 4 141 69.46 5 8.644 0.003 过生日 67 57.76 10 63 70.79 7 130 64.04 6 4.614 0.032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高考生焦虑水平的多因素偏相关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贫困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社会支持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