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症者睡眠的主观评估和多导睡眠图对比分析 |
|
。 2.睡眠描记技术和参数:仪器为国产ND-82B型八道脑电图机。导联:第1,2导为眼动图(EOG1,EOGr),左(或右)眼外眦向上(或下)向外各1cm处分别与右耳垂相导联,时间常数0.3s,滤波30Hz,增益50uv/cn;第3导为肌电图(EMG),颌中线旁开各1.5cm处相导联,时间常数0.1s,滤波关,增益25μv/cm;第4导为脑电图(EEG),左中央(C3按10/20系统选点)与右耳垂相导联,时间常数0.3s,滤波30Hz,增益50μv/cm。纸速15mm/s,各选点用丙酮脱脂后,电极用火棉胶固定,电极间阻抗在100~5000。相关睡眠参数:(1)总描记时间(TRT):描记开始至结束时间;(2)睡眠潜伏期(SL):息灯至S1出现的时间;(3)睡眠潜伏期评估(ESL):息灯至入睡的时间估价;(4)总睡眠时间(TST):入睡至最后醒转时间减去中途觉醒时间;(5)总睡眠时间评估(ETST):对总睡眠时间的估价;(6)睡眠效率(SE):总睡眠时间与总记录时间的百分比。 3.资料分析:睡眠分期按照Rachtschaffen及Kales制定的国际睡眠分期标准[2]将睡眠分为非快眼动睡眠相(nREM)和快眼动睡眠(REM),nREM又分为S1、S2、S3和S4四个睡眠阶段,采用目测法分析。 4.对受试者要求:(1)解除心理紧张因素;(2)试睡一夜;(3)服用催眠类或对睡眠有影响药物者应停药1周;(4)按受试者日常就寝习惯进行描记;(5)受试者试验结束起床时询问其上床多长时间入睡,睡多少小时,效果如何。 5.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用两均数t检验,组内比较用自身对照t检验。
结 果
1.失眠症组和对照组睡眠描记结果 表1可见,两组在描记时间一致的情况下(P>0.05),失眠症组较对照组睡眠潜伏期延长,实际睡眠时间减少和睡眠效率低,两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0.01)。
表1 失眠症组和对照睡眠结果比较(±s)
睡眠参数 失眠症组(n=50) 对照组(n=22) t 总描记时间(min) 451.45±44.7 441.68±38.92 0.88 睡眠潜伏期(min) 36.73±48.43 10.73±4.29 2.50* 总睡眠时间(min) 321.29±78.75 380.23±34.73 3.36** 睡眠效率(%) 71.23±16.84 89.09±5.05 4.87**
*P<0.05 **P<0.01 2.失眠症组和对照组主一客观睡眠比较 表2可见,失眠症组自身比较显示:患者对睡眠潜伏期有着过分估计和对实际睡眠时间过低估计的倾向,主观评估和实际睡眠二者有显著差异性(P<0.05);对照组亦有相似特点(P<0.05)。但两组比较有高度差异性(P<0.01),即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评估差显得更加突出。
表2 失眠症组和对照组主一客观睡眠比较(±s)
睡眠参数 主-客观 失眠症组 对照组 睡眠潜伏期 主观 58.23±50.28* 15.41±7.21* △△ (分) 客观 36.73±48.43 10.73±4.29 △△ 总睡眠时间 主观 189.78±112.21* 337.27±40.11* △△ (分) 客观 321.29±78.75 380.23±34.73 △△
*自身比较p<0.05;△△两组比较p<0.01。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27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记忆功能测评 下一个医学论文: Eysenck人格维度与心向量图横面T环顺钟向运行及发生心脏神经官能症相关性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