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豆状核变性类似杂合丢失现象的报告及可能机制探讨 |
|
环阳性以及血清铜蓝蛋白和血清铜水平低下,24h尿铜含量增高,同时患者父母兄弟姐妹甚至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均全面采集。正常对照在神经内科门诊采集共10例。 1.2 DNA标本的提取 抗凝外周静脉血10ml,经酚、氯仿、异戊醇、蛋白酶K等方法提取,无水酒精抽提,TE溶解DNA, 置-40℃保存。 1.3 PCR反应扩增 引物由本室合成,该异常表现的外显子为exon 8, 引物序列与Thomas等报道一致。 exon 8 引物序列:Primer 1: AACCCTTCACTGTCCTTGT;Primer 2: AGGCAGCTCTTTTCTGAAC。 扩增条件:95℃ 2min, 94℃ 40s, 53℃ 50s, 72℃ 30s(35 个循环), 72℃ 10min, 30 μl体积。 1.4 SSCP分析 PCR扩增产物为296bp,故采用8%的非变性丙稀酰胺胶,其中加入5%的甘油,缓冲液为0.5×TBE。PCR产物15μl加入5μl去离子甲酰胺、溴酚蓝和二甲苯晴混合剂,97℃ 10min变性,立即置冰浴中10min加样。电泳条件:25℃ 200V, 36~48h。电泳结束后银染。 1.5 序列分析 对SSCP异常者进行序列分析,将PCR产物作为模板(双链DNA), 经蛋白酶K处理,酚、氯仿抽提,过Sepharose 8L柱,以去除蛋白质、杂质、多余的引物和dNTP。序列分析链终止反应采用Promega公司的fmol DNA测序盒,以及α-32P ATP(北京亚辉生物工程公司)进行标记,反应完毕94℃变性5min,含7mol/L 尿素的变性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电泳条件:室温下 1 800 V 3h,放射自显影。为了清楚显示DNA片段的每一个碱基,序列分析重复从两个方向进行。 1.6 亲子鉴定 PCR扩增4个微卫星DNA标记vWF、SE33、AR和D9S112,为精确检测,vWF微卫星标记的PCR产物经AluI酶切。7%的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Marker采用pBR322/HaeⅢ。银染。
2 结果 2.1 SSCP结果 多个异常中,一例 外显子8 表现如图1所示:患者的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母亲、妹妹均显示正常,患者的单链位置明显与家人不同,而患者的父亲、祖父则出现4条带,其中两条与正常的位置表现相同,另外两条则与患者的两条位置相同。 2.2 序列分析 将上述家系的患者、患者父亲、母亲、祖父及一例正常人的 外显子8 测序,并与GENEBANK中的ATP7B基因序列对比(图2), 发现: (1)患者2 250位点发生C→G突变,即发生在密码子770 上,此突变为同义突变; 在2 273位点发现G→T,发生Arg 778 Leu突变,此突变为错义突变。患者上述两个突变同时存在; (2)患者父亲在2 250位点的C及G碱基同时存在于同一位置,在2 273位点,G及T碱基同时存在于同一位置; (3)患者祖父的序列与患者父亲完全相同; (4)患者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母亲、妹妹均示正常序列。 由上述结果结合SSCP结果不难看出, 患者属纯合子,其父为杂合子,母亲为正常。
图1 肝豆状核变性家系PCR-SSCP检测结果 a.祖父;b.祖母;c.外祖父;d.外祖母;e.患者;f.父亲;g.母亲;h.妹妹。
图2 肝豆状核变性家系放射自显影序列分析
2.3 亲子鉴定 亲子鉴定共检测4个微卫星DNA标记:vWF、SE33、AR和D9S112,其基因型见表1。亲子鉴定结论:实验所用4个微卫星DNA 的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99,病人与父母之间符合遗传规律,父母作为病人的生身父母的亲权相对机率为99.99%。可以认定该家系的血缘关系。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中国成都地区汉族人群DHFRP2位点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一个与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相关的基因 RAB5A基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