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Co事故受照人员远期细胞遗传学效应观察 |
|
uo;、“C”和“K”,他们分别于1986年和1987年误入了正值照射的60Co源室,在短时间内全身受到大剂量γ射线的不均匀和均匀照射,引起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受照时年龄分别为23岁(W,男性)、21岁(C, 女性)和25岁(K, 男性),全身平均吸收剂量(物理剂量)分别为3.5、2.6、和1.4Gy。两次观察分别设配对对照组。照后6(7)年的对照组为3名健康人,两男一女,平均年龄29.3岁;受照11(12)年后的对照组亦为两男一女,3名健康人,平均年娏?35岁。所选对照组文化程度、生活及工作条件与观察组类似,采样前6个月内无放射线和诱变药物接触史。 1.2 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1.2.1 染色体 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培养至24小时后加入终浓度为7.3×10-8Mol/L的秋水仙素,37℃恒温培养至48小时收获,火焰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镜检。主要观察和记录染色体型畸变,包括双着丝粒体(dic)、环状染色体(r)、无着丝粒断片(ace)、易位(t)、缺失(del)和倒位(inv)。只计数46±1个着丝粒的细胞,每例至少观察200个细胞,对可疑为稳定性畸变(t、del和inv)的细胞均进行了显微摄影核型分析。 1.2.2 微核 除培养时间为72小时和不加秋水仙素外,其它同染色体培养。制片时加低渗液后立即固定,使细胞膨胀而胞浆保持完整。每例观察2 000个转化的淋巴细胞,结果以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表示。
2 结果与讨论 2.1 受照后6(7)年染色体畸变分析 三例事故受照者受照后6(7)年染色体畸变结果列于表1。可以看出,三受照者染色体畸变细胞率和结构畸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受照剂量间仍显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r=0.79, 0.25<P<0.50)。但随着照后时间的推移,非稳定性畸变大都丢失,三受照者染色体畸变率均明显降低〔3〕,三受照者间染色体畸变已无明显差异(P>0.05);三受照者染色体结构畸变以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为主,明显高于稳定性畸变(P<0.01)。
表1 三例受照者照后6(7)年染色体畸变结果
组 别 剂 量 (Gy) 照后时 间(年) 分 析 细胞数 畸 变 细胞率 (%) 结构 畸变 (%) 非稳定性畸变(%) 稳定性畸变(%) dir+r ace 合 计 t del inv 合 计 K 1.4 6 350 3.43 (12) 3.43 (12) 0.86 (3) 1.14 (4) 2.00 (7) 1.14 (4) 0.29 (1) 0 1.43 (5) C 2.6 7 400 3.25 (13) 3.50 (14) 0.75 (3) 1.50 (6) 2.25 (9) 0.75 (3) 0.25 (1) 0.25 (1) 1.25 (5) W 3.5 7 416 4.58 (19) 5.77 (24) 1.92 (8) 2.89 (12) 4.81 (20) 0.72 (3) 0.24 (1) 0 0.96 (4) 合 计 1166 3.77 (44) 4.29 (50) 1.20 (14) 1.89 (22) 3.09 (36) 0.86 (10) 0.26 (3) 0.09 (1) 1.20 (14) 对 照 954 0.32 (3) 0.32 (3) 0 0.32 (3) 0.32 (3)
括号内为染色体畸变数。 2.2 受照后11(12)年染色体畸变分析 表2列出了三受照者照后11(12)年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结果。可以看出,三受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细胞率和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撒坝猪血清酯酶多态性与繁殖性能关系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内蒙古7个群体优势眼的调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