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乐近海暗鳍腹刺鲀含毒情况及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 |
|
郑加武 陈利民 陈秉端 程兴旺 陈玉忠
摘要:[目的] 掌握在长乐市近海海域捕获,有开发利用的河豚鱼种的带毒情况。[方法] 在水产加工厂采集新鲜河豚鱼,酶联免疫方法检测河豚毒素含量。[结果] 腹刺属暗鳍腹刺(Gastrophysus wheeleri )1种共34尾。除7月份外,3~11月均有捕获,毒素含量范围为<4.0×10-2~3.3 MU/g。河豚毒素含量与鱼体部位、性别、捕获季节相关性不显著,而同种间个体毒素含量有显著差异,并与捕获海域有关。[结论] 鱼体各部位均属无毒级,可以食用,开发利用价值明显。 关键词:暗鳍腹刺;河豚毒素;近海;水产加工 中图分类号:R 15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2705(2000)03-0032-01
河豚鱼主要指形目科鱼种,属于有毒鱼类。河豚鱼在我国近海海域广泛分布,误食河豚导致食物中毒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卫生部颁布的《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对河豚鱼的食用及加工,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福建省近海渔场河豚鱼年捕获量较大,其中部分是无毒鱼种,能否开发利用河豚鱼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为掌握在长乐市近海渔场捕获,有可能开发利用的河豚鱼种的带毒情况,现调查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地点 长乐市近海渔场 (北纬120°东经26°)。 1.2 采样方法 在水产加工厂进货的新鲜河豚鱼,每次取5尾,不足5尾的则全取。现场记录鱼体特征,立即冰冻待检。 1.3 河豚毒素检测 在鱼的肝脏、性腺、皮肤、肌肉等部位,分别取样5 g,酶联免疫法检测河豚毒素含量[1](灵敏度为4.0×10-2 MU/g)。
2 结果与讨论
2.1 鱼种分布特点 长乐近海渔区属闽中渔场,我国东海海域,其水文与开展河豚研究较多的渤海、黄海差别明显,也与南海完全不同[2]。以嗜暖水的底层形目鱼种占优势。福建省近海分布的腹刺属鱼种有6种,渔期以4~5月产量较大,8~10月有一定产量,10月后河豚逐渐游向外海觅食。调查采集到腹刺属暗鳍腹刺 (Gastrophysus wheeleri )1种共34尾。除7月份外,暗鳍腹刺在全年的3~11月间均有捕获。渔汛期与以往记录相同。
表1 暗鳍腹刺河豚毒素含量检测结果(MU/g)
捕获时 间(月) 肝 脏 性 腺 皮 肤 肌 肉 ♀ ♂ 合计 ♀ ♂ 合计 ♀ ♂ 合计 ♀ ♂ 合计 3~6 1.1 0.6 0.9 0.2 1.1 0.7 0.0 0.3 2.8 1.8 1.0 1.3 8~11 0.1 0.2 0.2 -※ -※ -※ 0.0 0.0 0.0 0.1 0.4 0.2 平均值 0.5 0.7 0.1 0.7
※ 非繁殖期性腺萎缩,无法取样检测 注: 无毒<10 MU/g 2.2 毒素检测 25尾暗鳍腹刺各部位毒素含量为<4.0×10-2~3.3 MU/g。 各部位的河豚毒素含量检测结果见表1(P<0.001)。 2.3 鱼体不同部位毒素含量 一般是性腺>肝脏>皮肤>肌肉。长乐近海捕获的暗鳍腹刺部位河豚毒素检测结果,发现与以往报道[3]的明显不同之处是,鱼体各部位的毒素含量差异没有显著意义。肌肉中河豚毒素含量为<4.0×10-2~3.3 MU/g,而性腺和肝脏的毒素含量均为<4.0×10-2~1.4 MU/g。肌肉毒素含量稍高,且暗鳍 腹刺同种间个体毒素含量有显著差异。毒素含量<10 MU/g为无毒级(教科书),故暗鳍腹刺各部位均属无毒,可以食用。 2.4 性别与毒素含量相关性 普遍认为雌性河豚鱼毒性比雄性鱼强[2]。在长乐近海捕获的暗鳍腹刺各部位的毒素含量,未发现性别与毒素含量存在明显相关性。 2.5 不同季节河豚毒素含量 通常认为繁殖期的河豚鱼带有剧毒,繁殖期过后,毒性才开始逐渐降低[4]。而长乐市近海渔场捕获的暗鳍腹刺的毒素含量,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鱼体各部位的河豚毒素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 2.6 与其他海域比较 在南海捕获的暗鳍腹刺的卵巢、肝脏有剧毒,而本次东海的闽中渔场捕获的鱼体各部位毒素含量,均未检测到弱毒以上级的毒力,其肌肉毒素含[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诊断一起食物中毒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一起出疹性疾病暴发的调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