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诊断一起食物中毒 |
|
张小平 罗小玲 汤小羚 陈建安 张景平
摘要:[目的] 探讨缺乏实验室资料食物中毒的诊断方法。[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调查及统计分析方法,结合临床表现等资料作分析。[结果] 发病时间的流行曲线显示是一次共同来源的污染引起中毒;有共同进餐史、群体发病及症状体征相似等食物中毒的特点;进餐者罹患率显著高于未进餐者;进餐时吃香酥鸭与中毒有统计学联系,其相对危险度OR=33.3,且食用量与中毒之间存在剂量一反应关系。[结论] 本起事故是吃香酥鸭引起的食物中毒。 关键词: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 155.3;R 19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7-2705(2000)03-0031-01
在已往食物中毒调查报告中,因缺乏实验室诊断资料,其食物中毒报告给人以先入为主的感觉。笔者认为在缺乏实验室资料的情况下,应理解、掌握并运用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分析方法来诊断食物中毒。现将对一起食物中毒作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1 现场调查资料
武警某部发生一起食物中毒,接报告后监督员立即到现场开展个案调查,调查发病前72 h内进餐情况。该部共有干部战士68人,年龄20~30岁,分2个排,均有专用食堂。6月9日上午63名战士在二排食堂共进午餐,食物有米饭、香酥鸭、辣椒炒肉片、辣椒炒猪心,每人一瓶矿泉水。其中香酥鸭(2.75 kg)是当天上午从市场直接购买,塑料袋装回,未经回锅加热直接食用。该日气温达30℃。23时出现首发病例,至次日7时,63名就餐者中有41人相继发病,发病率为65.1%。所有患者均在支队卫生所服用氟哌酸、颠茄合剂、CoSMZ等药物痊愈,病程1天。另5名战士在一排食堂就餐未见发病。收集有关样品及肛试标本,均未检出致病菌。
2 临床表现
41名患者,潜伏期11 h~20 h,平均14 h。临床症状除100%水样泻外,有92.7%(38人)表现阵发性腹痛,少数有乏力、食欲下降、里急后重和头晕头痛等体征。
3 原因分析
3.1 绘制流行曲线,确定疾病性质 根据表1将各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绘制成流行曲线。由图1可见,发病曲线很快出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提示为一次单峰型食源性疾病发生。 3.2 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分析 食物中毒的特点是有明确的进餐史,潜伏期短,发病急剧且有高峰,病程短,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基本相似,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有群体发病特点等。本次食物中毒具备这些特点。
表1 41名患者发病时间统计表
发病时间 例数 患病率(%) 9日23时 8 19.5 10日1时 22 53.7 10日3时 6 14.6 10日5时 4 9.8 10日7时 1 2.4
3.3 确定引起中毒的餐次 41名患者均有明确的共同进餐史,即6月9日11时30分的午餐。而5名在另一食堂就餐者未发病。可见引起中毒的餐次应为当日午餐。 3.4 确定中毒食物的统计学意义 进食可疑的5种食物中,进食香酥鸭罹患率高达76.9%。用统计学分析,吃香酥鸭者患病的相对危险度OR值为33.3,其罹患率76.9% (40/52)显著高于未吃者之9.1% (1/11),OR=33.3(95% CI 3.87~287.2),χ2=16.84,P<0.005。说明吃香酥鸭与中毒有统计学联系。
图1 41例患者发病时间分布曲线
由表2可见,吃香酥鸭的数量越多,食物中毒的发生率越高,其相对危险度(OR值)明显地呈现剂量—反应关系,其间差别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05)。提示:食物中毒确系由吃香酥鸭引起。
4 小结
本次事件实验室虽未检出病原,但事件具有食物中毒的特点:各病例时间分布的流行曲线显示为一次共同来源的污染引起的中毒;进餐者患病率显著高于未进餐者;吃香酥鸭引起中毒的相对危险度为33.3,且所吃的量与中毒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可见本次事故是因吃香酥鸭引起的食物中毒。
表2 食用香酥鸭与中毒的剂量 反应关系(n=63)
食量 人数 病人 罹患率(%) OR 未[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福安市弧菌性腹泻病原学调查 下一个医学论文: 长乐近海暗鳍腹刺鲀含毒情况及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