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居县1991 1999年农村地区鼠情监测研究 |
|
张意坚 王焕荣 翁茂良
摘要:[目的] 掌握农村地区鼠类种群和鼠密度季节性消长规律,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991~1999年按全国鼠情监测工作方案。[结果] 仙居县农村地区室内有鼠科6种,食虫目1种,主要家鼠为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野外有鼠科9种,食虫目1种,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室内鼠密度高峰期为12月至次年1月,野外鼠密度高峰期为6月和12月。 关键词:农村;鼠情监测;鼠密度;鼠种组成;季节性;消长规律 中图分类号:R 184.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2705(2000)04-0032-02
为了系统和全面掌握鼠类的基本情况及消长规律,为鼠类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1~1999年在仙居县农村地区进行室内及野外鼠类消长监测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 监测点选择在离县城30 km的生态环境基本上没有破坏的淡竹乡,每个监测村6个月内不重复监测。 1.2 监测方法 采用《全国鼠情监测网工作方案》,室内、野外均以夹夜法,以花生米做诱饵,室内每自然间放夹1只,超过25 m2的房间放2只夹;野外直线布夹,夹距5 m,行距50 m,晚放晨收。室内每月监测1次,野外3、6、9、12月监测1次,每次监测均在300夹以上,每月15日前完成监测。有效夹次确定,每只夹当晚1次捕鼠为准,再次布夹为无效,夹上沾有鼠血,鼠毛均为无效夹;鼠夹上有鼠头或大片鼠皮可危及鼠生命的为有效夹。
2 结果
2.1 鼠类种群组成 2.1.1 室内鼠类种群组成: 1991~1999年共捕鼠1 581只,经鉴定有鼠科6种,即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黄毛鼠、黑线姬鼠、大足鼠;食虫目1种:臭鼠 句鼠 青。优势种为褐家鼠,占59.4%、小家鼠占17.3%、黄胸鼠占15.7%,主要鼠种基本稳定,见表1。2.1.2 野外鼠类种群组成: 1991~1999年捕鼠2 225只,有鼠科9种,即黑线姬鼠、黄毛鼠、巢鼠(仅1991年捕到2只)、刺毛黄鼠(仅1991年捕到1只)、黑腹绒鼠、大足鼠、白腹巨鼠、小家鼠(仅1991年捕到2只)、褐家鼠,食虫目1种,臭鼠 句鼠 青,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77.8%,野外主要鼠种没有明显变化,见表2。 2.2 鼠类性别构成 室内捕获的1 581只鼠,雌性鼠907只,雄性鼠674只,性别比为1∶0.74;野外捕获鼠2 225只,雌性鼠1 180只,雄性鼠1 045只,性别比为1∶0.88;幼鼠占9.0%,在12月份和1月份幼鼠占12.3%。 2.3 年平均鼠密度 室内布夹33 007只,捕鼠1 581只,平均鼠密度4.8%;野外布夹13 540只,捕鼠2 225只,平均鼠密度16.4%。1991—1999年室内鼠密度(%)分别为:3.9、4.9、4.2、5.3、5.5、5.2、5.2、4.5与4.2;野外鼠密度(%)为:14.2、15.1、19.9、29.2、18.0、13.9、16.8、14.9与10.4。 2.4 季节消长 室内鼠密度基本稳定,在12月至次年1月形成相对高峰期;野外鼠密度在6月和12月形成两个高峰期。
表1 仙居县1991~1999年室内捕获的鼠种情况
年份 褐家鼠 小家鼠 黄胸鼠 黑线姬鼠 黄毛鼠 大足鼠 臭鼠 句鼠 青 只 % 只 % 只 % 只 % 只 % 只 % 只 % 1991 101 71.7 17 11.9 14 9.8 4 2.8 1 0.7 5 3.5 1992 105 58.3 38 21.1 24 13.3 11 6.1 2 1.1 1993 75 48.4 38 24.5 27 17.4 13 8.4 2 1.3 1994 114 59.4 38 19.8 27 14.1 13 6.8 1995 119 58.9 40 19.8 35 17.3 6 2.9 1 0.5 1 0.5 1996 95 50.5 36 19.1 45 23.9 9 4.8 3 1.6 1997 121 62.7 36 18.6 23 11.9 9 4.6 4 2.1 1998 103 62.1 15 9.1 29 17.5 10 6.0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新特征 下一个医学论文: 闽清二中1042名中学生膳食营养状况调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