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新特征 |
|
潘敏楠 徐国英 潘浩 李世清(指导)
摘要: [目的] 对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我省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历年来流行趋势、流调资料、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发病率50~70年代初呈上升趋势,个别年份发病率高达16.43/10万,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明显下降;发病地区有从沿海丘陵地区移向内地山区的趋势;流行季节从双峰型转为单峰型。50~70年代流行菌群以以波摩那群、爪哇群、秋季热群为主,90年代则以七日热群、巴达维亚群、秋季热群和澳洲群为主,血清抗体检测各型均有检出,以秋、黄、巴、七为主。 [结论] 近年福建省钩体病发病特征及菌群分布发生变化,疫苗配方应改为七日热群和巴达维亚群为主。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变迁 中图分类号:R 514.40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2705(2000)04-0031-02
福建地处亚热带,适合于多种类型的钩体自然疫源地的存在。50~70年代曾多次发生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暴发或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生产。随着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变迁以及大力开展防治,钩体病流行逐步得到控制,同时流行特征亦发生部分变化,现报告如下。
1 发病特征变迁
1.1 发病率 1956年首次在沿海的泉州市发生钩体病流行,此后陆续在全省各地发现本病,并时有暴发。50年代发病率为2.5/10万;60~70年代初期发病率达5.0/10万以上,个别年份发病率高达16.4/10万;70年代后期起发病率明显下降;80年代降至1.3/10万;90年代仅为1.0/10万,且多为零星散发。 1.2 高发区 50年代与60年代在沿海曾多次发生大型的洪水型暴发;流行形式上,50、60年代沿海地区多以洪水型、雨水型流行为主,山区则以稻田型流行为主;70年代山区多次发生稻田型暴发;但80年代以后,疫情转为小型稻田型流行。 1.3 流行季节 四季均有报告,但有明显的季节高峰。50年代和60年代,每年出现2个季节性高峰,一次出现在6~8月,占全年病例数69.5%,另一次出现在11月,占全年病例数12.7%。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转为单一性的季节高峰,时间在6~9月,占全年病例数的88.3%。到90年代,每年6月份前发病率明显偏低,季节高峰推迟到7~10月,占全年病例数93.3%,见图1。
图1 福建省钩体病季节分布
2 流行菌群的更迭
2.1 流行菌株 曾从钩体病患者、各种鼠类、猪、牛、犬和蛙等动物分离出钩体,菌群遍布13个群,但不同年度有各自明显的优势流行菌群。50~70年代以波摩那群、爪哇群、秋季热群和犬群为主,进入90年代则以七日热群、巴达维亚群、秋季热群和澳洲群为主,见表2。 2.2 人群感染钩体血清群分布 检测感染人群,钩体的13个血清群均有检出。但60~70年代以澳洲群、秋季热群、波摩那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主;80年代以七日热群、巴达维亚群、黄疸出血群、秋季热群为主;90年代以秋季热群、黄疸出血群、巴达维亚群和七日热群为主。与从各种材料中分离的钩体菌株菌型比较,除黄疸出血群和爪哇群的检出情况与血清抗体检出频度有显著差别外,其它菌群则基本相符,见表3。
3 讨论
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的流行,50~70年代初期为高峰,这主要与当时沿海地区洪水频发、山区大量开发钩端螺旋体自然疫源地—山垄田、烂泥田,以及城市易感人群大量进入农村有关。随着水利建设的开展,洪水得到有效控制,自然疫源地得到改造;易感人群的预防接种,提高了人群免疫水平。70年代后期,沿海地区不再发生洪水型钩体病暴发或流行,山区发病数也急剧减少,90年代以后,钩体病在福建省已呈零星发生。 沿海地区钩体病的发生以猪为主要传染源,一旦发生洪水,猪排泄物污染水体造成钩体病的流行。目前沿海地区洪水危害已减弱,钩体病也转而成为散发。山区钩体病的发生以山鼠为主要传染源,由于地形复杂,钩体疫源地极难根治,因此钩体病仍时有发生。50~60年代,福建省钩体病有2个季节高峰,一次出现在6~8月,此期气温较高、雨水旺盛,又是农事活动主要季节,人们接触水体机会增多,导致疫情上升;另一次出现在11月,病情主要发生在山区,该时正是单季晚稻收割季节,接触疫源地机会增加。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出现单一的流行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夏收夏种的6~9月。90年[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闽西地区恙虫病疫源地调查 下一个医学论文: 仙居县1991 1999年农村地区鼠情监测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