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记忆错觉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 |
|
忆痕迹,而概括性表征(gist representations)则用于区分词表的大致的语义内容,不能够精确区分词表的单个词条。模糊痕迹理论的另一个与记忆错觉现象有关的原理,是关于概括性表征和细节性表征的建立方式。模糊痕迹理论认为,人们对一个事件的细节性表征和概括性表征的编码是并行的,两种表征可以同时生成,概括性表征无须依赖于细节性表征。建立概括性表征的过程称为梗概抽取(gist extraction),梗概抽取使人们从刺激中提取意义和模式。Reyna 和Brainerd(1995)的研究数据表明:(1)细节性的记忆痕迹比概括性表征遗忘得更快;(2)在自由回忆测验中,前一阶段的回忆通常依赖于细节性表征,而后一阶段回忆的条目则依赖于概括性表征。
Payne等认为,模糊-清晰连续体原理和梗概抽取的观点,可用于解释Rodiger和 McDermott(1995)的研究中的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当单词在实验的学习阶段被呈现时,被试贮存了词表中单词的细节性表征,也贮存了编码词表语义内容的概括性表征。因为词表上的所有单词都与未呈现的目标词有关,概括性表征传输的信息就会表明词表单词与一个共同的主题有关。在回忆和再认时,被试或借助细节性表征作出反应,或通过概括性表征作出反应。细节性表征使被试作出准确回忆和再认,而概括性表征使被试错误回忆和再认未呈现的目标词。对于自己的研究,Payne等认为,概括性表征和细节性表征的可利用性(accessibility),会随时间而出现不同的变化,它们的可利用性都随时间间隔的增大而降低,但细节性表征比概括性表征降低得更快些(Brainerd, Reyna, Howe和Kingma,1990)。这种可利用性的不同程度的降低,可用于说明为什么在24小时的间隔中,被试对学习词的遗忘是显著的,而对未呈现的目标词没有“遗忘”。如果我们把回忆单词看作是一个学习过程的话,则重复的回忆测验可能导致深刻的概括性表征,使错误回忆率提高。这可解释关联效应随着回忆测验次数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因为每次回忆测验都有助于概括性表征,从而增加下一次测验的错误回忆,同样道理也可用于解释McDermott(1996)的研究结果:分类呈现单词比随机呈现单词导致更高的错误率。因为分类呈现单词有助于梗概抽取,进而增加对未呈现目标词的回忆。
2 现实检测和信源检测的错误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认知灵活性理论 超文本和Internet网络教学 下一个医学论文: 研究知觉早期过程的IC实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