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关于自发特质推理的研究综述 |
|
朱新秤 焦书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 自发特质推理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近几年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说明自发特质推理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的基础上,介绍了自发特质推理的几种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有争议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特质推理,自发特质推理
分类号 59.88
1 自发特质推理的概念及其意义
特质推理是观察者从其他人的行为推论其人格特质的过程,它是印象形成的核心部分。以前的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特质推理的研究主要受归因理论的影响,认为特质推理是一种有意识的思维过程,是归因的一种结果。近年来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特质推理并不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过程,而是无意识的自动的过程。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Uleman等人进行的自发特质推理的研究。所谓自发特质推理(Spontaneous trait inferences,简称STI),是指观察者在缺少明确目的的情况下,根据行为者的行为推论其人格特质或形成印象的过程。例如,当你读到“John捡到钱包后原封不动的还给了失主”,马上猜想John是诚实的,在作出这种特质推理时不仅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意识到这么做的过程。正如Uleman所说,人“是长期形成的解释者,习惯地常规地扫视周围的世界,了解它的意义,就象从空气中获取氧气一样自然”[1]。
STI改变了以往对特质推理的观念,其研究对社会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加深了对社会认知过程的认识。STI作为认知过程的一种中间形式,其研究必然会加深对认知过程的理解。其次,促进了归因和印象形成新模式的产生。Quattone提出了归因过程的二阶段模式,认为观察者首先根据行为作特质推理,然后根据情境信息作出矫正,前一阶段是无意识的自动过程,后一阶段是意识的努力过程。Gibert也根据STI的研究提出了印象形成的三阶段模式:行为范畴化、推论特质和特质矫正过程。前二阶段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后一阶段是意识的费力过程。第三,STI作为一种启动影响随后的社会判断过程。研究表明,不同的特质启动对随后的社会判断有不同的影响,无意识的STI启动对随后的社会判断产生同化效应,而有意识的特质启动对随后的社会判断产生对比效应。第四,STI促进了对对应性偏差的理解。所谓对应性偏差是指,观察者往往把行为者的行为归结为个性特征,而忽略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STI是对应性偏差的重要信息输入,它无意识地激活了特质的概念,激活了的特质概念会影响观察者对行为者的行为的解释,从而导致认知偏差。这方面的研究导致了一些新的偏差矫正模式产生。
2 自发特质推理的研究方法
过去研究社会推理的典型方式是呈现给被试一些关于行为的描述,要求他们仔细地阅读,以作出最好的判断。这不是研究STI的最好方法,因为它不能使研究者了解无意推理的过程。STI的研究主要借鉴了记忆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2.1 线索回忆法
线索回忆的方法是建立在Tulving的编码特异性原理基础上的。这一原理认为“对所观察的东西进行的特殊编码操作决定了那些方面被贮存,那些方面被贮存又决定了什么样的线索最容易进入所贮存的东西”[2]。这就意味着当人们为以后的记忆测验而学习任务信息时,相伴随的次要信息也被一起编码,这样次要的信息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提取线索。
Winter和Uleman[3]根据编码的特异性原理对特质推理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假如被试学习隐含特质的的句子,并且他们在编码时自发地推论这些特质,那么特质将和句子一起编码进入记忆,成为随后提起的有效线索,提高回忆成绩。在实验过程中,被试学习18个隐含特质的句子,每句8秒钟,为以后的记忆测验作准备。学完18个句子以后,进行2分钟的字谜游戏,以分散被试的注意。然后要求被试对这些句子进行回忆测验,它分为三种情况:一部分被试以句子的内隐特质作为线索,另一部分被试以有强烈语义联系的句子的行动者作为线索,第三部分被试没有线索。结果表明,以特质为回忆线索的被试的成绩和以语义为回忆线索的被试成绩没有差异,都好于非线索回忆被试的成绩。由于特质从未明确呈现过,那么特质线索回忆成绩高说明被试在记忆句子的过程中存在自发的特质推理。
在以上研究中,被试的特质回忆成绩高可以认为是记忆过程中自发特质推理的结果,[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概念转变模型及其发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认知灵活性理论 超文本和Internet网络教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