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念转变模型及其发展 |
|
转变的途径,而这成为概念转变研究的现实原因。
3 概念转变模型的发展
3.1 概念转变模型的提出
对于概念转变的研究主要开始于本世纪70年代,80年代之后大量的研究开始涌现。1982年,Posner等[6]提出了著名的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e model, 简称CCM),对概念转变的条件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背景对概念转变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一个人原来的概念要发生顺应需要满足四个条件:(1)对现有概念的不满。只有感到自己的某个概念失去了作用,他才可能改变原概念,甚至即使他看到了原来的概念的不足,也会尽力作小的调整。个体面对原来的概念所无法解释的事实(反例),从而引发认知冲突,这可以有效地导致对原有概念的不满。(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学习者需懂得新概念的真正含义,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理解,他需要把各片段联系起来,建立整体一致的表征。(3)新概念的合理性(plausibility)。个体需要看到新概念是合理的,而这需要新概念与个体所接受的其它概念、信念相互一致,而不是相互冲突,它们可以一起被重新整合。这种一致包括:与自己的认识论信念的一致;与自己其它理论知识或知识的一致;与自己的经验一致;与自己的直觉一致等。个体看到了新概念的合理性,意味着他相信新概念是真实的。(4)新概念的有效性(fruitfulness)。个体应看到新概念对自己的价值,它能解决其它途径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能向个体展示出新的可能和方向,具有启发意义。有效性意味着个体把它看作是解释某问题的更好的途径。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之间密切相关,其严格程度逐级上升,人对概念有一定的理解是看到概念的合理性的前提,而看到概念的合理性又是意识到其有效性的前提。Hewson[7]把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称为概念的状态,而且提出,不仅新概念的状态,原有概念的状态也会对概念转变产生影响,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这里应注意,概念的上述三种状态不是概念实际上如何,而只是个体所看到、所意识到的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是个体对新、旧信息整合过程的元认知监控。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参照框架训练及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个医学论文: 国外关于自发特质推理的研究综述
|
|
|
|
|
|
|